1 前言 | 第1-25页 |
·水淹层解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水淹层的水淹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水淹层测井技术 | 第13-14页 |
·水淹层评价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水淹级别界限划分法 | 第14-15页 |
·水淹层水淹级别定性识别方法 | 第15页 |
·水淹层的解释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常规测井资料定量解释水淹层 | 第16页 |
·电阻率解释法 | 第16页 |
·三饱和度法 | 第16-18页 |
·BP 网络法 | 第18-19页 |
·利用储层流动单元计算剩余油饱和度 | 第19-21页 |
·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论文成果评价及应用前景 | 第23-2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区域地质构造、岩性、物性及含油性分布特征研究 | 第25-31页 |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第25-27页 |
·油气分布研究 | 第25-27页 |
·储层岩性特征研究 | 第27页 |
·储层物性特征研究 | 第27-28页 |
·储层渗流物理特征研究 | 第28-29页 |
·储层流体性质研究 | 第29页 |
·储层含油分布特征研究 | 第29-31页 |
3 储层水淹层和岩石物理相研究 | 第31-34页 |
·岩石物理相 | 第31页 |
·岩石物理相的定义 | 第31-32页 |
·宝浪油田中北部油层岩石物理相的划分 | 第32-34页 |
4 水淹储层的变化特征分析 | 第34-40页 |
·宝浪油田油层水淹后岩石物性的变化 | 第34-38页 |
·含油饱和度及油水分布的变化 | 第34-35页 |
·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 | 第35页 |
·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的变化研究 | 第35页 |
·地层压力的变化 | 第35-36页 |
·润湿性变化特征 | 第36-37页 |
·油水分布变化特征 | 第37页 |
·注入水对Archie 参数m和n值的影响 | 第37-38页 |
·总结 | 第38-40页 |
5 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 | 第40-67页 |
·泥质含量、粒度中值、砾石含量解释模型 | 第40-42页 |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 第40-41页 |
·粒度中值解释模型 | 第41页 |
·砾石含量解释模型 | 第41-42页 |
·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42-51页 |
·声波时差与岩芯分析孔隙度模型 | 第43页 |
·密度测井与岩芯分析孔隙度模型 | 第43-44页 |
·中子测井和孔隙度模型 | 第44-46页 |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46-47页 |
·油、水相对渗透率和有效渗透率模型 | 第47-51页 |
·储层地层水电阻率解释模型 | 第51-55页 |
·原始地层水电阻率的确定 | 第51-52页 |
·混合液地层水电阻率的计算 | 第52-55页 |
·原始、残余油、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55-61页 |
·束缚水饱和度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残余油饱和度解释图版的建立 | 第57页 |
·含油饱和度解释图版的建立 | 第57-61页 |
·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61-67页 |
·电阻率系统误差校正 | 第61-62页 |
·计算产水率 | 第62-63页 |
·各单层有效渗透率的理论计算 | 第63-65页 |
·产层剩余油饱和度模型 | 第65-67页 |
6 提高水淹层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方法研究 | 第67-84页 |
·基于小波变换提高测井曲线纵向分辨率方法 | 第67-68页 |
·测井曲线纵向分辨率和薄层的有关概念 | 第67-68页 |
·小波分析的方法原理 | 第68-71页 |
·小波变换的有关概念及定义 | 第69-71页 |
·小波分析在测井中的应用 | 第71-72页 |
·滤波器H 和G 的求取 | 第72-74页 |
·测井曲线的离散二进制小波算法 | 第74-76页 |
·测井垂向分辨率匹配法进行薄层处理 | 第76-79页 |
·测井曲线预处理 | 第76-77页 |
·纵向分辩率匹配 | 第77-79页 |
·实际应用与效果分析 | 第79-84页 |
7 水淹层测井解释评价标准 | 第84-91页 |
·有效厚度测井标准确定 | 第84页 |
·油、气、水层划分标准 | 第84-85页 |
·油、气层 | 第84页 |
·油水同层 | 第84-85页 |
·水层 | 第85页 |
·干层 | 第85页 |
·水淹层测井识别标准 | 第85-87页 |
·水淹层测井定性判别 | 第85-86页 |
·水淹层解释定量划分标准 | 第86-87页 |
·宝浪油田油、气、水淹、同层、干层、水层不同岩性、电性特征 | 第87页 |
·资料处理解释参数评价及解释流程 | 第87-91页 |
·程序特点 | 第88页 |
·输入、输出测井曲线解释评价参数 | 第88-89页 |
·流程框图 | 第89-91页 |
8 水淹层电性变化特征与沉积相分析 | 第91-102页 |
·水淹层电性特征 | 第91-94页 |
·淡水水淹层电性特征 | 第91-94页 |
·地层水水淹层电性特征 | 第94页 |
·深侧向电阻率曲线读值降低 | 第94页 |
·自然电位幅度明显增大 | 第94页 |
·混合水水淹层电性特征 | 第94-97页 |
·沉积韵律与水淹特征 | 第97-102页 |
·正韵律水淹模式 | 第98页 |
·反韵律水淹模式 | 第98-99页 |
·复合韵律水淹模式 | 第99-102页 |
9 综合解释地质效果 | 第102-114页 |
·油层电性特征 | 第102-103页 |
·不同类型水淹层电性特征 | 第103-114页 |
·淡水水淹层电性特征 | 第103-104页 |
·地层水水淹层电性特征 | 第104-105页 |
·混合水水淹层电性特征 | 第105-108页 |
·油水同层电性特征 | 第108-114页 |
10 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研究 | 第114-117页 |
11 应用效果分析 | 第117-121页 |
12 测井新技术在薄差层水淹层解释中的应用探索 | 第121-123页 |
·核磁共振测井在薄差层水淹层解释中的应用 | 第121-122页 |
·利用核磁测井计算储层含油、水饱和度 | 第122-123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附录 | 第131-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