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26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7-9页 |
二 研究现状简述 | 第9-13页 |
三 对“诚斋体”诗学内涵的再认识及本文的研究视点 | 第13-18页 |
四 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基本文的研究方向 | 第18-23页 |
五 研究方法及材料的使用 | 第23页 |
六 突破与创新 | 第23-26页 |
第一章 杨万里文学思想探源 | 第26-68页 |
第一节 两宋之际的社会思潮对杨万里创作思想的影响 | 第26-41页 |
一 理学家人格心态与“江西体”诗的焚弃 | 第27-35页 |
二 经世致用之思想与诗歌教化功能的强调 | 第35-41页 |
第二节 杨万里文学思想传承与新变的契机 | 第41-52页 |
一 两宋之际的诗学理论对其文学思想的导向 | 第42-48页 |
二 对江西诗派“变调”理论的融通与实践 | 第48-52页 |
第三节 自我人格精神独立之追求与文学思想的生成 | 第52-68页 |
一 自我人格精神独立之追求与主体审美意识的确立 | 第52-59页 |
二 “诗非文比也,必诗人为之”与文学思想的生成 | 第59-68页 |
1、对“以文为诗”诗学观念的反拨 | 第59-63页 |
2、对理学家文学观念的修正 | 第63-68页 |
第二章 理学与“诚斋体” | 第68-109页 |
第一节 “道”与“言”之关系:理学与杨万里文学思想的契合方式 | 第69-76页 |
第二节 理学之境界论与“诚斋体”基本审美风貌的形成 | 第76-98页 |
一 “仁”与“诚斋体”的题材意向 | 第76-82页 |
二 “诚”与“诚斋体”的情感内质 | 第82-91页 |
三 “乐”与“诚斋体”的情感基调 | 第91-98页 |
第三节 理学之认识论与“诚斋体”在思维、审美领域里的沟通 | 第98-109页 |
第三章 “性灵”观与“诚斋体” | 第109-198页 |
第一节 心学思想与杨万里文学思想的内在关联 | 第110-121页 |
一 与心学家的交往 | 第111-115页 |
二 “尊德性”对“以文胜质”文学观念的引发 | 第115-117页 |
三 “先立乎其大”的修养方式与“心”与“物”之关系的确立 | 第117-121页 |
第二节 心学与杨万里“性灵”文学思想的产生及其内涵 | 第121-148页 |
一 道德自我向情感自我的转换:“性灵”观产生的主体依据 | 第122-132页 |
二 “童心”的萌发与真性情的流露:“性灵”观的情感内涵 | 第132-138页 |
三 “心”与“物”之关系与自适的人生追求:“性灵”观的诗学旨归 | 第138-148页 |
第三节 “性灵”观与“诚斋体”的诗学方法特征 | 第148-198页 |
一 主活法 | 第148-170页 |
1、“性灵”观与“诚斋体”之“活法”审美特质 | 第148-165页 |
2、“诚斋体”之“活法”特征与吕本中“活法”理论的不同本质 | 第165-170页 |
二 重机趣 | 第170-184页 |
1、由“理”到“心”的价值转换:“诚斋体”之“机趣”产生的思想动因 | 第171-175页 |
2、“性灵”观与“诚斋体”之“机趣”的审美内涵 | 第175-184页 |
三 以俗为雅 | 第184-198页 |
第四章 作为文坛领袖与诗学理论的建构 | 第198-230页 |
第一节 本时期的文学态度及对诗坛的影响 | 第198-209页 |
第二节 “合神与圣”的诗学主张:对诗学传统的超越与整合 | 第209-219页 |
第三节 提倡晚唐诗风:南宋诗风转变的端绪 | 第219-230页 |
第五章 庆元党禁与杨万里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向 | 第230-258页 |
第一节 庆元党禁前后的心态转变 | 第230-236页 |
第二节 气节持守、明哲自保的双重人格心态与文学思想的转向 | 第236-244页 |
第三节 任情自适的价值选择与师心自用的创作思想 | 第244-258页 |
结语 | 第258-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265-275页 |
后记 | 第275-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