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问题提出 | 第7-9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数学开放性问题 | 第9-12页 |
|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特点 | 第9-10页 |
|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功能 | 第10-11页 |
| ·数学开放性问题解决的特点 | 第11-12页 |
| ·问题提示策略 | 第12-13页 |
| ·合作学习策略 | 第13-15页 |
| ·早期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 | 第14页 |
| ·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因素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 ·问题提示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的结合使用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研究问题的确定和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 ·研究问题的确定 | 第16页 |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 ·对我国数学教育理论的意义 | 第16-17页 |
| ·对我国数学教学实践的意义 | 第17-18页 |
| 第四章 辅助初中学生数学开放性问题解决的提示性问题的设计 | 第18-22页 |
| ·本研究设计的提示性问题及分析 | 第18-19页 |
| ·提示性问题的内容 | 第18页 |
| ·提示性问题的作用分析 | 第18-19页 |
| ·提示性问题设计的依据 | 第19-22页 |
| ·数学开放性问题解决的特点 | 第19页 |
|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 | 第19-20页 |
| ·先前“问题提示策略”的研究成果 | 第20-22页 |
| 第五章 辅助初中学生数学开放性问题解决策略的实验研究 | 第22-30页 |
|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 ·研究假设 | 第22-23页 |
| ·研究的内容与实施 | 第23-30页 |
| ·被试的选取 | 第23-24页 |
| ·测试材料的选取 | 第24页 |
| ·实验的实施过程 | 第24-30页 |
| 第六章 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 ·统计分析 | 第30-34页 |
| ·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各组的平均成绩 | 第30-31页 |
| ·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各组的平均成绩的方差分析 | 第31-33页 |
| ·统计分析的结论 | 第33-34页 |
| ·描述性分析 | 第34-42页 |
| ·数据采集和整理过程 | 第34页 |
| ·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描述性分析 | 第34-41页 |
| ·描述性分析的结论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第七章 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 第43-45页 |
| ·给教师的建议 | 第43-44页 |
|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1 培训题目 | 第47-48页 |
| 附录2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 第48-50页 |
| 附录3 学生得到的12种符合题意的答案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