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代码自动识别与清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内容目标和关键问题 | 第11-12页 |
·本文技术路线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恶意代码原理简述 | 第13-23页 |
·典型主机恶意代码 | 第13-18页 |
·计算机病毒 | 第13-15页 |
·计算机后门木马 | 第15-17页 |
·BIOS 恶意代码 | 第17-18页 |
·典型网络恶意代码 | 第18-22页 |
·网络蠕虫 | 第18-20页 |
·网页恶意代码 | 第20-22页 |
·自保护恶意代码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恶意代码的识别与清理技术 | 第23-32页 |
·当前恶意代码检测相关技术 | 第23-29页 |
·特征码扫描 | 第23-24页 |
·虚拟执行 | 第24页 |
·实时监控 | 第24-26页 |
·启发式扫描 | 第26页 |
·防火墙 | 第26-27页 |
·入侵检测 | 第27-29页 |
·实际开发中的恶意代码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恶意代码清理技术概述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32-61页 |
·恶意代码识别与清理系统总体设计 | 第32页 |
·主机恶意代码识别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32-42页 |
·主机恶意代码识别模块设计 | 第32-34页 |
·具体实现过程 | 第34-35页 |
·Hook 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35-40页 |
·用户态通信模块与驱动加载模块实现 | 第40-42页 |
·各类检测模块详细实现 | 第42-54页 |
·具体检测模块划分 | 第42-44页 |
·修改系统文件检测模块 | 第44-45页 |
·修改注册表检测模块 | 第45-46页 |
·进程强制关闭检测模块 | 第46-47页 |
·内核加载检测模块 | 第47页 |
·窗口检测模块 | 第47-48页 |
·键盘鼠标全局钩子监视检测模块 | 第48-49页 |
·远程线程注入检测模块 | 第49-50页 |
·IO 重定向与管道绑定检测模块 | 第50-51页 |
·隐藏进程检测模块 | 第51-54页 |
·网络过滤模块 | 第54-57页 |
·清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7-60页 |
·清理模块设计 | 第57页 |
·清理模块实现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第61-65页 |
·测试环境 | 第61页 |
·测试方案与结果 | 第61-64页 |
·软件兼容性测试 | 第61-62页 |
·恶意代码样本测试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5-67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