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 ·绿僵菌的生物防治 | 第11页 |
| ·微波灭菌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 ·微波灭菌机理 | 第12-13页 |
| ·微波灭菌设备 | 第13-14页 |
| ·微波灭菌的过程控制 | 第14-16页 |
| ·微波灭菌与其它灭菌方式的协同作用 | 第16-18页 |
| ·微波灭菌应注意的问题及展望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金龟子绿僵菌固体培养基的微波灭菌 | 第22-3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 ·微波炉 | 第22页 |
| ·菌种及其芽胞制备 | 第22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染菌载体制作 | 第22-23页 |
| ·活菌计数方法 | 第23页 |
| ·固体培养基原料细菌总数及芽胞总数测定 | 第23页 |
| ·微波炉功率的测定 | 第23页 |
| ·微波炉均匀性试验 | 第23-24页 |
| ·微波灭菌试验 | 第24-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 ·固体培养基原料细菌总数及芽胞总数测定结果 | 第25-26页 |
| ·微波炉功率的测定结果 | 第26页 |
| ·微波场均匀性试验结果 | 第26-29页 |
| ·不同负载量的微波灭菌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 ·不同含水量的微波灭菌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 ·浸润后的微波灭菌试睑结果 | 第31-32页 |
| ·讨论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金龟子绿僵菌固体培养基微波-过氧化氢联合灭菌 | 第34-4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4-36页 |
| ·微波炉 | 第34页 |
| ·菌种及其芽胞制备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 ·染菌载体制作 | 第35页 |
| ·活菌计数方法 | 第35页 |
| ·中和剂鉴定试验 | 第35-36页 |
| ·过氧化氢单独灭菌试验 | 第36页 |
| ·微波-过氧化氢联合灭菌 | 第36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36-38页 |
| ·中和剂鉴定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 ·过氧化氢单独灭菌试验结果 | 第37页 |
| ·微波-过氧化氢联合灭菌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微波灭菌对固体培养的影响 | 第40-4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2页 |
| ·微波炉 | 第40页 |
| ·菌种及其芽胞制备 | 第40页 |
| ·培养基 | 第40-41页 |
| ·染菌载体的制作 | 第41页 |
| ·微波对固体培养的影响试验 | 第41页 |
| ·单位质量培养基绿僵菌的产孢量检测 | 第41页 |
| ·培养基(物)含水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 ·微波灭菌对固体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 ·微波-过氧化氢联合灭菌对固体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45-46页 |
| 附录 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的生物学特性及芽胞制备 | 第46-48页 |
| 1 形态特征 | 第46页 |
| 2 培养特征 | 第46页 |
| 3 枯草杆菌的培养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