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5页 |
第一部分 恶意诉讼的比较法考察 | 第15-24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 | 第15-18页 |
(一) 罗马法 | 第15页 |
(二) 法国法 | 第15-16页 |
(三) 奥地利法 | 第16页 |
(四) 德国法 | 第16-17页 |
(五) 日本法 | 第17-18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 | 第18-19页 |
(一) 英国法 | 第18-19页 |
(二) 美国法 | 第19页 |
三、国际条约 | 第19-20页 |
四、中国法 | 第20-24页 |
(一) 古代法 | 第20-21页 |
(二) 近现代、当代法 | 第21-23页 |
(三) 澳门、台湾地区法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恶意诉讼侵权行为概论 | 第24-27页 |
一、恶意诉讼的概念 | 第24-25页 |
(一) 恶意的概念 | 第24页 |
(二) 恶意诉讼的概念 | 第24-25页 |
二、恶意诉讼行为存在的范围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将恶意诉讼确认为侵权行为的必要性 | 第27-35页 |
一、对恶意诉讼侵权行为本质的分析 | 第27-32页 |
(一)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 | 第27-29页 |
(二) 损害诉讼效益原则 | 第29-30页 |
(三) 破坏法律的秩序价值和诉讼程序的安定性 | 第30-31页 |
(四) 违背诉讼目的 | 第31页 |
(五) 破坏诉讼作为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职能 | 第31-32页 |
二、我国将恶意诉讼行为确定为实体法所规制的一种侵权类型的意义 | 第32-35页 |
(一) 恶意诉讼行为应主要由民事实体法予以规制 | 第32页 |
(二) 我国将恶意诉讼行为确定为一种侵权类型的特殊意义 | 第32-35页 |
第四部分 恶意诉讼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35-43页 |
一、主观要件 | 第35-37页 |
二、客观行为 | 第37-41页 |
(一)恶意告发 | 第38页 |
(二) 当事人滥用起诉权,任意启动诉讼程序 | 第38-40页 |
(二) 滥用诉讼权利 | 第40-41页 |
(三) 滥用职权的恶意诉讼行为 | 第41页 |
三、损害结果 | 第41-42页 |
四、因果关系 | 第42-43页 |
第五部分 对恶意诉讼侵权行为的规制 | 第43-45页 |
一、侵权责任承担方式 | 第43-44页 |
二、立法建议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书目 | 第46-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