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气汞污染监测研究
| 1 文献综述 | 第1-24页 |
| ·环境中的汞 | 第12-15页 |
| ·汞的性质与用途 | 第12-13页 |
| ·汞的来源 | 第13-14页 |
| ·汞的赋存状态和在环境中的迁移转换 | 第14-15页 |
| ·汞对人体健康及环境的影响 | 第15-16页 |
| ·大气汞污染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 ·大气汞的污染来源途径 | 第16-17页 |
| ·不同状态大气汞的采样与分析方法 | 第17-20页 |
| ·大气汞的界面交换 | 第20-24页 |
| 2 绪论 | 第24-2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25页 |
| ·重庆市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象条件 | 第24页 |
| ·重庆市能源结构 | 第24-25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25-26页 |
| ·课题总体思路和研究目标 | 第26-28页 |
| ·总体思路 | 第26页 |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 3 实验方案 | 第28-35页 |
| ·源监测 | 第28页 |
| ·采样点 | 第28页 |
| ·采样方法 | 第28页 |
| ·分析指标及方法 | 第28页 |
| ·沉降观测 | 第28-32页 |
| ·采样点 | 第28-29页 |
| ·采样项目及方法 | 第29-30页 |
| ·样品保存与前处理 | 第30-31页 |
|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1-32页 |
| ·颗粒汞观测 | 第32页 |
| ·采样点 | 第32页 |
| ·采样方法 | 第32页 |
| ·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土壤汞观测 | 第32-33页 |
| ·采样点 | 第32-33页 |
| ·采样及前处理方法 | 第33页 |
| ·分析方法 | 第33页 |
| ·实验数据质量控制 | 第33-35页 |
| 4 污染源排放研究 | 第35-41页 |
| ·污染源分布情况 | 第35页 |
| ·典型火电站排汞状况 | 第35-39页 |
| ·燃烧排放过程和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 ·两大燃煤电厂排放特征 | 第36-37页 |
| ·两大电厂排放量估算 | 第37-39页 |
| ·燃煤排汞总量估算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5 大气汞观测研究 | 第41-47页 |
| ·总悬浮颗粒物(TSP)监测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颗粒汞监测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 ·体积浓度变化 | 第42-43页 |
| ·单位重量颗粒物上汞浓度变化 | 第43-44页 |
| ·颗粒汞浓度的影响因子分析 | 第44-45页 |
| ·天气状况 | 第44页 |
| ·温度 | 第44页 |
| ·昼夜差异 | 第44页 |
| ·降水的影响 | 第44-45页 |
| ·颗粒汞干沉降通量计算 | 第45页 |
| ·大气汞浓度估算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6 大气汞的沉降与循环研究 | 第47-57页 |
| ·铁山坪流域监测分析 | 第47-51页 |
| ·全沉降(BD) | 第47-48页 |
| ·穿透水 | 第48-49页 |
| ·地表径流 | 第49页 |
| ·土壤水 | 第49页 |
| ·枯枝落叶 | 第49-50页 |
| ·土壤 | 第50页 |
| ·输入输出通量 | 第50-51页 |
| ·观音桥样地监测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 ·全沉降 | 第51-52页 |
| ·穿透水 | 第52页 |
| ·枯枝落叶 | 第52-53页 |
| ·土壤 | 第53页 |
| ·输入通量 | 第53页 |
| ·观音桥与铁山坪的对比分析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7 土壤汞含量监测 | 第57-61页 |
| ·市区土壤含汞量概况 | 第57-58页 |
| ·富集系数评价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8 模型模式计算 | 第61-67页 |
| ·区域大气汞容量估算 | 第61-62页 |
| ·低架源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的估算 | 第62-63页 |
| ·高架源污染物排放率限值的估算 | 第63-67页 |
| 9 控制对策研究 | 第67-68页 |
| 10 总结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本论文的不足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