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选题的新颖性 | 第17-18页 |
·对国际气候合作的博弈分析 | 第18页 |
·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 第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8-22页 |
·绪论和文献综述 | 第19页 |
·国际气候合作的理论、政策和实践 | 第19-20页 |
·排放权交易的理论、政策和实践 | 第20-21页 |
·前景展望和政策建议 | 第21-22页 |
2 国际气候合作与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述评 | 第22-37页 |
·环境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财产权问题和环境产权论 | 第22-23页 |
·可持续性问题和持续发展论 | 第23-24页 |
·资源环境价值评估和环境价值论 | 第24页 |
·环境数量模型 | 第24-26页 |
·跨境污染 | 第26页 |
·贸易与环境 | 第26-27页 |
·环境非政府组织 | 第27页 |
·利益相关者行为 | 第27-28页 |
·国际气候合作研究述评 | 第28-31页 |
·国际气候合作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 第28页 |
·国际气候合作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冲突 | 第28-29页 |
·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影响 | 第29-30页 |
·国际气候合作的数量模型研究 | 第30-31页 |
·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述评 | 第31-37页 |
·国内外对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 | 第31-34页 |
·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述评 | 第34-37页 |
3 国际气候合作的博弈分析 | 第37-56页 |
·国际气候合作的历史回顾和基本原则 | 第37-42页 |
·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 | 第37-38页 |
·国际气候合作的历史回顾 | 第38-40页 |
·国际气候合作的基本原则 | 第40-42页 |
·国际气候合作的博弈性质 | 第42-45页 |
·国际合作中的博弈 | 第43-44页 |
·国际气候合作中的博弈 | 第44-45页 |
·博弈分析的基本框架 | 第45-48页 |
·六种基本的博弈图式 | 第45-48页 |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 第48页 |
·六种基本博弈图式的分析 | 第48-56页 |
·囚徒困境博弈 | 第49页 |
·智猪博弈 | 第49-50页 |
·斗鸡博弈 | 第50-51页 |
·捕鹿博弈 | 第51-52页 |
·性别战博弈 | 第52-54页 |
·盟主博弈 | 第54-56页 |
4 国际气候合作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 | 第56-91页 |
·贸易与环境协调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难 | 第56-71页 |
·贸易与环境协调的理论基础 | 第56-63页 |
·贸易与环境协调的现实困难 | 第63-68页 |
·协调南北贸易与环境问题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68-71页 |
·区域环境合作 | 第71-83页 |
·区域环境合作的理论探索 | 第71-76页 |
·区域环境合作的实践 | 第76-83页 |
·MEAS 与WTO 的潜在冲突 | 第83-91页 |
·MEAs 与WTO 之间潜在冲突的根本原因 | 第84-85页 |
·《多哈部长宣言》和多哈回合的缺陷与不足 | 第85-88页 |
·协调MEAs 与WTO 关系的解决方案及国际法原则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5 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91-110页 |
·排放权交易的理论流派 | 第91-96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92-93页 |
·公地悲剧 | 第93-94页 |
·稀缺资源论 | 第94页 |
·所有权学派与科斯定理 | 第94-96页 |
·自由市场环境主义 | 第96页 |
·排放权交易的成本效应 | 第96-101页 |
·成本有效污染控制的一般数学模型 | 第96-98页 |
·排放权交易的成本效果模型 | 第98-101页 |
·排放权交易的法律问题 | 第101-104页 |
·排放权交易的实施前提 | 第102-103页 |
·排放权交易的保障条件 | 第103-104页 |
·排放权交易与其他环境经济手段的比较 | 第104-110页 |
·与“命令——控制型”手段的比较 | 第104-107页 |
·与排污收费的比较 | 第107-110页 |
6 《京都议定书》排放权交易的政策解析 | 第110-132页 |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架构 | 第110-112页 |
·排放目标的设定 | 第110页 |
·有区别地向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分配减排配额 | 第110-111页 |
·排放量的计算 | 第111页 |
·所包括的温室气体种类 | 第111页 |
·可跨承诺期的排放量储存与结转 | 第111-112页 |
·源与汇的可转让性和可交易性 | 第112页 |
·京都三机制 | 第112页 |
·国际排放权交易体系面临的政治经济技术难题 | 第112-117页 |
·经济技术难题 | 第113-116页 |
·政治难题 | 第116-117页 |
·完善国际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综合解决方案 | 第117-124页 |
·三种减排手段及其比较 | 第117-119页 |
·选择综合方案的理论依据 | 第119-121页 |
·综合方案在国际排放权交易中的应用 | 第121-124页 |
·国际排放权交易的数量模型 | 第124-132页 |
·国际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结构 | 第124-125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125-128页 |
·模型的分析 | 第128-132页 |
7 国内外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实践 | 第132-153页 |
·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指标交易计划 | 第132-137页 |
·美国实施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思路 | 第132-133页 |
·美国实施排放权交易的发展历程 | 第133-136页 |
·美国实施排放权交易的效果 | 第136-137页 |
·欧盟的“废气排放权交易体系” | 第137-143页 |
·排放权交易绿皮书 | 第137-138页 |
·排放权交易指令 | 第138页 |
·废气排放权交易体系 | 第138-141页 |
·“废气排放权交易体系”遭遇寒冬 | 第141-143页 |
·日本的二氧化碳国内排放权交易市场 | 第143-147页 |
·日本的主要环境政策 | 第143页 |
·日本减排温室气体的总体战略 | 第143-144页 |
·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市场 | 第144-145页 |
·民间大公司的排放权交易实践 | 第145-147页 |
·中国的排放权交易试点 | 第147-153页 |
·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 | 第147-148页 |
·我国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发展历程 | 第148-150页 |
·我国排放权交易面临的困境 | 第150-153页 |
8 前景展望和政策建议 | 第153-171页 |
·国际气候合作的发展趋势 | 第153-158页 |
·当前国际气候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3-155页 |
·当前国际气候合作的基本特征 | 第155-157页 |
·对国际气候合作前景的基本估计 | 第157-158页 |
·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策略 | 第158-162页 |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 第158页 |
·坚持把“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指标作为公平标准 | 第158-159页 |
·减排目标的设定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 | 第159页 |
·建立公平有效的配额分配与补偿及排放权交易机制 | 第159页 |
·对“无悔行动”建立奖励机制 | 第159-160页 |
·对CDM 应设定体现公平原则的前提条件 | 第160页 |
·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之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 第160-161页 |
·加强国际制度的作用 | 第161-162页 |
·我国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设计 | 第162-171页 |
·我国排放权交易制度的设置原则 | 第162-163页 |
·设计我国排放权交易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163-164页 |
·我国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架构 | 第164-166页 |
·建立我国的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 | 第166-171页 |
致谢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2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82-183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