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 1 桃流胶病研究概况 | 第16-23页 |
| ·桃流胶病的发生及危害 | 第16页 |
| ·桃流胶病的病原学研究 | 第16-19页 |
| ·病原菌 | 第16-17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 ·致病机理 | 第18-19页 |
| ·病害循环及流行规律 | 第19-22页 |
| ·病原菌的侵染 | 第19-20页 |
| ·侵染时期及侵染途径 | 第20-21页 |
| ·流行规律 | 第21-22页 |
| ·桃种质资源对流胶病抗性 | 第22-23页 |
| 2 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 | 第23-28页 |
| ·葡萄座腔菌属的分类地位(taxonomy) | 第23页 |
| ·葡萄座腔菌属真菌的无性型 | 第23-24页 |
| ·分子系统学在葡萄座腔菌属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 ·葡萄座腔菌属引起的植物病害 | 第26-27页 |
| ·Botryosphaeria spp.防治 | 第27-28页 |
|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鉴定和检测中的应用 | 第28-31页 |
| ·分子标记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 ·PCR特异性检测技术的应用 | 第29-31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湖北省桃流胶病病原鉴定 | 第32-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41页 |
| ·田间发病情况调查 | 第32-33页 |
| ·调查对象 | 第32页 |
| ·调查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 ·桃流胶病病样采集与病原菌分离纯化 | 第33-34页 |
| ·桃流胶病枝条采集 | 第33页 |
| ·分离与纯化 | 第33-34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34-36页 |
| ·离体植物致病性测定 | 第34页 |
| ·田间植物致病性测定 | 第34页 |
| ·病原菌再分离 | 第34-36页 |
|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36页 |
| ·寄主上病菌形态观察 | 第36页 |
| ·PDA培养基上病菌形态观察 | 第36页 |
| ·形态学鉴定依据 | 第36页 |
| ·DNA序列分析和分子系统学 | 第36-41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6-37页 |
| ·PCR扩增引物 | 第37页 |
| ·PCR反应条件 | 第37-38页 |
| ·序列分析与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38-41页 |
| ·不同分离株致病力比较 | 第41页 |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 ·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 第41页 |
| ·病原菌分离 | 第41页 |
| ·致病性测定 | 第41-42页 |
| ·室内离体接种 | 第41-42页 |
| ·田间接种 | 第42页 |
|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 第42-47页 |
| ·DNA序列分析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47-48页 |
| ·不同分离株的致病力比较 | 第48-49页 |
| 3 讨论 | 第49-52页 |
| 第三章 我国桃流胶病菌Fusicoccum aesculi形态学、致病力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2-7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8页 |
| ·供试菌株 | 第52-55页 |
| ·桃流胶病菌F. aesculi形态学 | 第55-56页 |
| ·产孢体和分生孢子诱导 | 第55-56页 |
| ·分生孢子形态学 | 第56页 |
| ·桃流胶病菌F aesculi致病力差异 | 第56页 |
| ·接种体准备 | 第56页 |
| ·接种材料 | 第56页 |
| ·接种方法 | 第56页 |
| ·致病力评价 | 第56页 |
| ·桃流胶病菌F. aesculi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56-57页 |
| ·多基因系统学的相关引物 | 第56-57页 |
| ·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57页 |
| ·微卫星分析 | 第57-58页 |
| ·DNA提取 | 第57页 |
| ·PCR引物 | 第57页 |
| ·PCR反应 | 第57页 |
|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 ·桃流胶病菌Botryosphaeria spp.分布和形态学多样性 | 第58-62页 |
| ·分布 | 第58-59页 |
| ·Fusicoccum aesculi形态学多样性研究 | 第59-62页 |
| ·桃流胶病菌F. aesculi致病力多样性研究 | 第62-63页 |
|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63-64页 |
| ·微卫星分析 | 第64-68页 |
| 3 讨论 | 第68-70页 |
| 第四章 桃流胶病菌Fusicoccum aesculi的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 第70-7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 ·供试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70-72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72页 |
| ·引物设计 | 第72页 |
| ·引物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 | 第72页 |
| ·PCR反应体系 | 第72-73页 |
| ·桃流胶病样检测 | 第7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6页 |
| ·引物设计 | 第73-74页 |
| ·引物特异性和灵敏度检测 | 第74页 |
| ·检测桃流胶病发病枝条中的F. aesculi | 第74-76页 |
| 3 讨论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不同桃品种对流胶病抗性评价 | 第77-8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80页 |
| ·桃品种田间抗病性调查 | 第77-78页 |
| ·调查对象 | 第77页 |
| ·调查方法 | 第77-78页 |
| ·桃品种对流胶病抗性的室内鉴定 | 第78-80页 |
| ·接种体制备 | 第78页 |
| ·接种材料 | 第78页 |
| ·接种方法 | 第78-79页 |
| ·抗病性评价 | 第79-8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2页 |
| ·桃树对流胶病田间抗病性调查 | 第80页 |
| ·桃品种对流胶病抗性的室内鉴定 | 第80-82页 |
| 3 讨论 | 第82-84页 |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84-87页 |
| 1 结论 | 第84-85页 |
| 2 创新点 | 第85页 |
| 3 展望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101页 |
| 致谢 | 第101-10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