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7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及国内外有关进展 | 第21-25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5-27页 |
上篇 土动力特性反演及土动非线性本构关系研究 | 第27-163页 |
第二章 土体动力一维非线性本构关系剖析、评价与探讨 | 第28-46页 |
·引言 | 第28-29页 |
·核心问题探讨 | 第29-30页 |
·分析方法剖析与评价 | 第30-45页 |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考虑试验阻尼效应的一种土体动力双型抛物线本构模型 | 第46-79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现有五种本构模型在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之对比 | 第47-62页 |
·土体动力双型抛物线本构模型 | 第62-67页 |
·各种本构模型对土体试验阻尼比模拟的对比 | 第67-69页 |
·土体动力双型抛物线本构模型的工程应用 | 第69-72页 |
·“广义阻尼比退化系数”模型 | 第72-77页 |
·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中本构模型的应用及成果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第四章 软土动态残余应力势模型及其工程应用 | 第79-100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残余应力势的试验研究 | 第80-82页 |
·残余应力势模型及其试验参数 | 第82-91页 |
·残余应力势模型的应用 | 第91-99页 |
·结语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二维土动弹塑性本构评述及单、双滞回非线性本构模型研究 | 第100-125页 |
·引言 | 第100-101页 |
·二维土动弹塑性本构沿革 | 第101-114页 |
·土体动力双滞回非线性经验模型的数值实验验证 | 第114-123页 |
·讨论与结语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钻井台阵场地土体线性、非线性动力特性反演分析 | 第125-163页 |
·引言 | 第125-127页 |
·线性成层介质场地反应的波动分析方法 | 第127-131页 |
·混合遗传算法的实现 | 第131-135页 |
·响嘡2#场地土体线性动力特性反演分析 | 第135-148页 |
·时域滞回非线性场地土体动力特性反演分析 | 第148-162页 |
·结语 | 第162-163页 |
下篇 数值积分格式、复杂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其方法研究 | 第163-342页 |
第七章 求解加速度反应的显式积分格式研究 | 第164-185页 |
·引言 | 第164-165页 |
·基于加速度的显式积分格式 | 第165-168页 |
·格式精度和稳定性简析 | 第168-171页 |
·工程实践的数值试验 | 第171-177页 |
·地震动数据实时处理及SDOF较精确地震响应计算 | 第177-18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84-185页 |
第八章 竖向地震动对斜坡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85-210页 |
·引言 | 第185-186页 |
·显式波动有限元的等效线性化方法 | 第186-189页 |
·斜坡场地模型及输入地震动 | 第189-192页 |
·竖向地震动对地表反应谱的影响 | 第192-198页 |
·竖向地震动对场地等效动力时程及峰值的影响 | 第198-206页 |
·竖向地震动对软斜坡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206-209页 |
·结语与讨论 | 第209-210页 |
第九章 复杂场地地震反应的单、双滞回非线性波动模拟分析 | 第210-268页 |
·引言 | 第211页 |
·研究进展 | 第211-214页 |
·基于空间外推的多次透射人工边界条件(MTF) | 第214-216页 |
·日本小田原复杂场地强震观测对本文方法的验证 | 第216-232页 |
·绥棱缓斜坡场地、类西雅图盆地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232-267页 |
·结语 | 第267-268页 |
第十章 近断层速度大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复杂场地双重非线性动力反应研究 | 第268-337页 |
·引言 | 第268-269页 |
·研究难点及机理初探 | 第269-270页 |
·传统等效线性化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局限性 | 第270-286页 |
·水平成层场地的时域双重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 | 第286-307页 |
·二维复杂场地时域双重非线性动力反应研究 | 第307-335页 |
·结语 | 第335-337页 |
第十一章 结语和展望 | 第337-342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337-340页 |
·尚需研究的工作 | 第340-342页 |
附录 多层弹性半空间中的地震波 | 第342-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365-381页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工作 | 第381-385页 |
致谢 | 第385-3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