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1页 |
前言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前列腺炎样症状115例转归调查 | 第23-35页 |
1.引言 | 第23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23-27页 |
·病例资料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27页 |
·症状问卷调查 | 第24-26页 |
·前列腺液标本收集和处理 | 第26-27页 |
·前列腺炎样症状的分类 | 第27页 |
·治疗方案 | 第27页 |
·随访 | 第27页 |
3.结果 | 第27-29页 |
·患者随访情况 | 第27-28页 |
·115例前列腺炎样症状患者病情随访6周病情转归 | 第28页 |
·随访6周前列腺炎样症状患者疾病转归相关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随访1年前列腺炎样症状患者病情转归 | 第29页 |
·随访1年前列腺炎样症状患者疾病类型的转变 | 第29页 |
4 讨论 | 第29-34页 |
·"前列腺炎样症状"概念、病因及研究意义 | 第29-31页 |
·"前列腺炎样症状"依然是治疗难点 | 第31-32页 |
·"前列腺炎样症状"预后与病原体、年龄、病程、分型关系不大 | 第32-34页 |
·研究的限制性 | 第34页 |
5.结论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炎症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的关系 | 第35-78页 |
1.引言 | 第35-37页 |
2.材料和方法 | 第37-49页 |
·临床资料 | 第37-39页 |
·DNA提取 | 第39-40页 |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40-45页 |
·外周血及前列腺液细胞因子IL-10的检测 | 第45-49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49页 |
3.结果 | 第49-61页 |
·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显像结果 | 第49-50页 |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型频率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 | 第50-54页 |
·细胞因子基因型预期产量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 | 第54-55页 |
·细胞因子单倍体型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 | 第55-56页 |
·细胞因子二倍体基因型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关系 | 第56-58页 |
·症状学与IL-10二倍体型关系 | 第58-60页 |
·细胞因子IL-10二倍体多态性与IL-10产量的关系 | 第60-61页 |
·正常人群细胞因子IL-10基因多态性与外周血IL-10产量的关系 | 第60页 |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IL-10二倍体多态性与前列腺液IL-10含量的关系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77页 |
·关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检测技术的讨论 | 第61-63页 |
·促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型高分泌型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无关 | 第63-67页 |
·抗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型多态性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有关 | 第67-73页 |
·抗炎细胞因子IL-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有关 | 第67-69页 |
·关于IL-10基因型多态性和外周血IL-10产量的讨论 | 第69-70页 |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IL-10二倍体多态性与前列腺液IL-10含量的关系 | 第70-71页 |
·IL-10二倍体多态性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症状学的关系 | 第71-72页 |
·其他抗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无关 | 第72-73页 |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在前列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 第73-74页 |
·研究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 第74-77页 |
5.总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综述: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及其在慢性前列腺炎研究中的应用 | 第84-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