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 | 第9-22页 |
| ·论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 ·论题的历史渊源 | 第9-10页 |
|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审美缺失 | 第10-11页 |
| ·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审美视野 | 第11-12页 |
| ·论题概念界说 | 第12-15页 |
| ·思想政治教育 | 第12-14页 |
| ·审美 | 第14-15页 |
| ·论题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20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思考的研究阶段 | 第15-18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思考的研究特点 | 第18-19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思考的研究缺陷 | 第19-20页 |
| ·论题的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探讨的切入点 | 第20-21页 |
|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探讨中的内在逻辑关系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柔性与刚性—教育主体素质美的升华 | 第22-35页 |
| ·教育主体层次的柔性与刚性 | 第22-24页 |
| ·教育者个体的情感和理智 | 第24-28页 |
| ·教育者个体的情感 | 第24-26页 |
| ·教育者个体的理智 | 第26-27页 |
| ·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 第27-28页 |
| ·教育者群体的隐性与显性 | 第28-31页 |
| ·教育者群体的隐性问题 | 第28-29页 |
| ·教育者群体的显性问题 | 第29-30页 |
| ·隐性与显性的统一 | 第30-31页 |
| ·教育者培养制度的多样化与统一性 | 第31-35页 |
| ·教育者培养制度的多样化 | 第31-32页 |
| ·教育者培养制度的统一性 | 第32-33页 |
| ·多样化与统一性的统一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和谐与冲突—教育介体关系美的升华 | 第35-48页 |
| ·教育介体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与冲突 | 第35-37页 |
| ·教育目的的“未定性”与确定性 | 第37-40页 |
| ·教育目的的“未定性” | 第37-38页 |
| ·教育目的的确定性 | 第38-39页 |
| ·“未定性”与确定性的统一 | 第39-40页 |
| ·教育内容的“视野融合”与“视野超越” | 第40-43页 |
| ·教育内容的“视野融合” | 第40-41页 |
| ·教育内容的“视野超越” | 第41-42页 |
| ·“视野融合”与“视野超越”的统一 | 第42-43页 |
| ·教育方法的暗示性与明示性 | 第43-48页 |
| ·教育方法中的暗示性 | 第44-45页 |
| ·教育方法中明示性 | 第45-46页 |
| ·明示性与暗示性的统一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中和与崇高—教育环体因素美的升华 | 第48-60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各层次之间的中和与崇高 | 第48-50页 |
|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 第50-53页 |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 第53-56页 |
| ·教育环境的无限性 | 第53-55页 |
| ·教育环境的有限性 | 第55页 |
| ·教育环境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 第55-56页 |
| ·社会生活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 第56-60页 |
| ·社会生活的理想性 | 第57页 |
| ·社会生活的现实性 | 第57-59页 |
| ·社会生活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 第59-60页 |
| 结束语 | 第60-62页 |
| 附录 | 第62-67页 |
| 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思想状况问卷调查表 | 第62-64页 |
| 二. (黑龙江)当前我省农民和基层党员干部信教情况的调查 | 第64-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