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动态生态足迹模型设计与在区域开发中的应用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绪论第9-25页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研究背景第9-11页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第11-12页
   ·生态足迹研究对象的层次第12-14页
     ·一般研究区域的层次划分第12-13页
     ·生态足迹研究对象层次的确定与调整第13-14页
     ·生态足迹的层次体系第14页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4-23页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4-19页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生态足迹分析法研究现状的评价第21-23页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第23-25页
     ·研究方法和内容第23页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研究意义第24-25页
2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第25-31页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第25-26页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第26-29页
     ·生物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 productivity area)第26-27页
     ·生态容量/生态承载力(ecological capacity)第27页
     ·人类负荷(human load)与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第27-28页
     ·生态赤字/生态盈余(ecological deficit/remainder)第28页
     ·均衡因子(equivalence factor)第28页
     ·产量因子(yield factor)第28-29页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第29-31页
3 动态生态足迹模型的设计第31-38页
   ·动态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的有关概念第31-32页
     ·冲击力的概念及其要素第31-32页
     ·承载力的概念及其要素第32页
     ·反馈力的概念及其要素第32页
   ·区域开发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第32-34页
   ·动态生态足迹的模型设计第34-38页
     ·动态生态足迹模型设计思路第34-35页
     ·动态生态足迹模型设计第35-38页
4 生态足迹动态模型在区域开发中的应用第38-68页
   ·金港区简介第38-39页
   ·金港区现状第39-49页
     ·用地及布局现状第39-44页
     ·产业结构第44-49页
   ·金港区生态足迹现状计算第49-53页
   ·金港区的区域开发规划概况第53-58页
     ·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期限第53页
     ·总体目标及规划目标第53-54页
     ·用地布局规划第54-56页
     ·产业布局规划第56-58页
   ·金港区区域开发的生态足迹预测第58-65页
     ·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变化第58-60页
     ·生态承载力预测第60-61页
     ·冲击力(生态足迹)预测第61-65页
   ·生态足迹变化及对策分析第65-68页
     ·变化分析第65-66页
     ·对策分析第66-68页
结论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两会报道传播理念的变革
下一篇:论广告语言的有效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