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一、理论研究 | 第10-20页 |
| 1 祖国医学对硬皮病病名的认识 | 第10页 |
| 2 硬皮病中医病因病机 | 第10-13页 |
| 3 中医典籍中关于治疗方法的记载总结 | 第13-14页 |
| 4 中医对硬皮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辨证论治 | 第14-15页 |
| ·分期分型论治 | 第15-16页 |
| ·专方专药 | 第16页 |
| ·外治法 | 第16-17页 |
| ·实验研究 | 第17-20页 |
| 二、临床研究 | 第20-31页 |
| 1 试验目的 | 第20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0页 |
| ·研究设计 | 第20页 |
| ·对照 | 第20页 |
|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 3 病例选择 | 第20-23页 |
| ·诊断标准 | 第20-22页 |
|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病例剔除规定 | 第22-23页 |
| ·脱落病例的判定标准 | 第23页 |
| 4 治疗方法 | 第23页 |
| 5 观察项目 | 第23-25页 |
| ·一般项目 | 第23页 |
| ·安全性观察项目 | 第23页 |
| ·疗效性观察项目 | 第23-24页 |
| ·主要疗效指标分级与评分 | 第24-25页 |
| 6 疗效与安全性评定标准 | 第25页 |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5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25页 |
| 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8 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 ·综合疗效 | 第26页 |
|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 | 第26页 |
|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 第26页 |
| ·治疗前后皮肤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 第27页 |
| ·实验室疗效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 第27页 |
| ·肺功能、肺纤维化 | 第27-28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28页 |
| 9 补肺清瘀颗粒对临床硬皮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第28-30页 |
| ·疗效性评价 | 第28-29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29-30页 |
| 10 结论 | 第30-31页 |
| 三、补肺清瘀颗粒治疗博莱霉素致 BALB/ C小鼠硬皮病的实验研究 | 第31-37页 |
| 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 2 实验原理 | 第31页 |
| 3 实验用药 | 第31页 |
| 4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 5 实验用饲料 | 第31页 |
| 6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 7 实验条件 | 第31-32页 |
| 8 药物配置 | 第32页 |
| 9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10 实验结果 | 第33-37页 |
| ·脏器指数 | 第33页 |
| ·病理学 | 第33-34页 |
| ·补肺清瘀颗粒对博莱霉素致 BALB/C小鼠硬皮病的疗效评价 | 第34-36页 |
| ·实验结论 | 第36-37页 |
| 四、讨论 | 第37-43页 |
| 1 本研究以补肺清瘀颗粒治疗硬皮病的创新之处 | 第37页 |
| 2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7-40页 |
| ·肺虚是本病早中期的病理生理基础 | 第37-39页 |
| ·瘀血内阻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 | 第39页 |
| ·补肺清瘀颗粒的组成及作用机理探讨 | 第39-40页 |
| 3 补肺清瘀颗粒疗效的评价方法 | 第40-41页 |
|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1-43页 |
| ·疗程 | 第41页 |
| ·病例数及设计方法 | 第41-42页 |
| ·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图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