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第1章 研究海湾自然概况 | 第15-19页 |
·研究海湾的自然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研究海湾的气象条件 | 第16页 |
·研究海湾的海洋水文状况 | 第16-17页 |
·潮汐类型 | 第16页 |
·潮流 | 第16页 |
·余流 | 第16-17页 |
·研究海域的地质地貌 | 第17页 |
·研究海域的使用现况 | 第17-19页 |
第2章 海域环境因子含量水平与分布状况 | 第19-36页 |
·调查工作安排 | 第19-23页 |
·调查站位布设 | 第19-20页 |
·站位布设原则 | 第19页 |
·站位布设情况及坐标 | 第19-20页 |
·样品的采集、过滤及贮存 | 第20页 |
·采样前的准备 | 第20页 |
·海水样品的采集方法及水样的过滤 | 第20页 |
·表层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方法及样品的贮存 | 第20页 |
·样品采集、保存及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 | 第20页 |
·海水环境要素监测 | 第20-23页 |
·海水中的营养要素和污染要素的筛选及测定 | 第20-21页 |
·海底沉积物的污染要素 | 第21-23页 |
·生物样品的监测 | 第23页 |
·海域水质环境质量 | 第23-36页 |
·大小窑湾养殖海域的水质状况研究 | 第24-32页 |
·大、小窑湾海域营养盐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 | 第24-31页 |
·大、小窑湾海域重金属 Pb和 Zn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 | 第31-32页 |
·大、小窑湾海域沉积物状况研究 | 第32-36页 |
·有机质 | 第33-34页 |
·硫化物 | 第34页 |
·总氮与总磷 | 第34-35页 |
·油类 | 第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第3章 研究海域浮游生物的调查 | 第36-45页 |
·海域浮游生物调查 | 第36-42页 |
·浮游植物 | 第36-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浮游植物各季优势种 | 第36-38页 |
·浮游植物数量分布 | 第38页 |
·浮游动物 | 第38-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浮游动物各季优势种 | 第38-39页 |
·浮游动物数量分布 | 第39-40页 |
·主要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 | 第40-42页 |
·浮游生物评价 | 第42-45页 |
·评价方法 | 第42页 |
·浮游植物评价结果 | 第42-44页 |
·浮游动物评价结果 | 第44-45页 |
第4章 研究海域生态评价模式及评价结果 | 第45-59页 |
·生态评价的意义 | 第45页 |
·评价的方法与进展 | 第45-46页 |
·海湾生态预报模式 | 第46-47页 |
·环境影响评价预测 | 第47页 |
·研究海域水质评价 | 第47-55页 |
·研究海域水质评价模式—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47-53页 |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7-48页 |
·水质因子关联分析方法评价 | 第48-53页 |
·水质评价结果 | 第53-55页 |
·沉积物质量评价 | 第55-57页 |
·营养结构及营养水平评价 | 第57-59页 |
第5章 总结 | 第59-63页 |
·研究海域水质状况总结 | 第59-60页 |
·研究海域浮游生物状况总结 | 第60页 |
·研究海域使用状况浅析 | 第60-63页 |
·海水养殖状况 | 第60-63页 |
·海水养殖发展现状 | 第60-61页 |
·海水养殖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61页 |
·对该海域海水养殖提出的几点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