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酶的研究及在秸秆养鹿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1 前言 | 第20-2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2-39页 |
·降解秸秆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秸秆的主要成分 | 第22页 |
·降解秸秆的酶学机理 | 第22页 |
·微生物分解秸秆制剂的应用 | 第22-23页 |
·发酵法 | 第22页 |
·SCP 法 | 第22-23页 |
·酶解法 | 第23页 |
·秸秆饲料开发的状况 | 第23-24页 |
·纤维素的研究 | 第24-25页 |
·纤维素概述 | 第24页 |
·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 第24-25页 |
·纤维素酶的研究 | 第25-38页 |
·纤维素酶的组成 | 第25-26页 |
·葡聚糖内切酶 | 第25页 |
·葡聚糖外切酶 | 第25页 |
·β-葡萄糖苷酶 | 第25-26页 |
·纤维素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 第26页 |
·纤维素酶的降解 | 第26-27页 |
·对纤维素分子的吸附作用 | 第26页 |
·纤维素酶中单个组分的作用 | 第26-27页 |
·纤维素酶的协同降解作用 | 第27页 |
·纤维素酶的营养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摧毁植物细胞壁,释放胞内养分 | 第27页 |
·补充草食动物内源酶的不足,刺激内源酶的分泌 | 第27-28页 |
·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 第28页 |
·对小肠的作用 | 第28页 |
·其他 | 第28页 |
·产纤维素酶微生物的研究 | 第28-30页 |
·纤维素酶的开发和生产 | 第30-31页 |
·菌株选育 | 第30页 |
·发酵培养 | 第30-31页 |
·酶提取 | 第31页 |
·饲用纤维素酶的应用方法 | 第31页 |
·纤维素酶研究的技术进展 | 第31-33页 |
·新菌株的选育 | 第31-32页 |
·产酶菌株的诱变育种 | 第32页 |
·DNA 体外重组技术 | 第32页 |
·基因定位突变技术 | 第32-33页 |
·细胞融合技术 | 第33页 |
·纤维素酶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状况 | 第33-36页 |
·纤维素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 第33-36页 |
·在牛日粮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在羊日粮中的应用 | 第34页 |
·在养猪业的应用 | 第34-35页 |
·在养禽业的应用 | 第35-36页 |
·纤维素酶在开发饲料资源方面的应用 | 第36页 |
·青贮饲料 | 第36页 |
·纤维素酶酶解纤维废弃物,生产单细胞蛋白 | 第36页 |
·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36页 |
·纤维素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第36-38页 |
·纤维素酶存在的问题 | 第37页 |
·饲用纤维素酶的检测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37页 |
·纤维素酶制剂的生产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37页 |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第37页 |
·纤维素酶研究展望 | 第37-38页 |
·实验目的及意义 | 第38-39页 |
3 实验部分 | 第39-53页 |
·实验原理 | 第39-40页 |
·菌种筛选原理 | 第39页 |
·发酵原理 | 第39-40页 |
·实验器材与材料 | 第40-42页 |
·实验器材 | 第40页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实验器皿 | 第40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样品来源 | 第40-41页 |
·秸秆来源 | 第41页 |
·培养基 | 第41页 |
·蛋白质的测定 | 第41页 |
·滤纸分解度的观察 | 第41页 |
·CMC 酶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FPA 酶活性的测定 | 第41-42页 |
·天然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第42页 |
·纤维素的测定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 | 第42页 |
·初筛 | 第42页 |
·增殖与复筛 | 第42页 |
·菌种的分离 | 第42页 |
·秸秆纤维素的制备 | 第42-43页 |
·酶活的测定 | 第43页 |
·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43页 |
·菌株的传代试验 | 第43页 |
·供试菌种孢子悬液的制备和稀释 | 第43页 |
·考察发酵条件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培养时间对菌株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3页 |
·碳源对菌株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氮源对菌株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接种量对菌株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发酵起始pH 对菌株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温度对菌株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金属离子对菌株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表面活性剂对菌株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维生素对菌株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纤维素分解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5页 |
·液体发酵罐扩大培养 | 第45页 |
·纤维素酶在饲养梅花鹿中的试验初探 | 第45-47页 |
·试验地点 | 第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分析方法 | 第47-53页 |
·玉米秸秆成分的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水分的测定方法 | 第47页 |
·灰分的测定方法 | 第47页 |
·蛋白质的测定 | 第47-48页 |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48-51页 |
·原理 | 第48页 |
·操作方法 | 第48-50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50页 |
·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的测定 | 第50-51页 |
·滤纸酶活(FPA)的测定 | 第51页 |
·天然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51页 |
·滤纸分解度的观察 | 第51页 |
·纤维素的测定 | 第51-53页 |
·中性洗涤剂的配制 | 第51-52页 |
·操作方法 | 第52-53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53-78页 |
·实验所用秸秆的原始成分测定 | 第53页 |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53-54页 |
·酶活力测定结果 | 第54-56页 |
·H-6 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56-57页 |
·传代试验 | 第57页 |
·发酵条件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57-74页 |
·培养时间对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57-59页 |
·碳源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59-64页 |
·不同含量的玉米秸秆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59-61页 |
·不同含量的麦麸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秸秆比例对液态混合培养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62-64页 |
·氮源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64-66页 |
·接种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66-68页 |
·pH 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68-69页 |
·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69-71页 |
·金属离子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72-73页 |
·维生素对酶解效果的影响 | 第73-74页 |
·不同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74-75页 |
·液体发酵罐扩大培养 | 第75-76页 |
·纤维素酶在饲养梅花鹿中的试验初探 | 第76-78页 |
5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