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第2章 商业建筑入口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历程 | 第16-34页 |
·当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基本特征 | 第16-20页 |
·标志性 | 第17-18页 |
·开放性 | 第18-19页 |
·归属性 | 第19-20页 |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中介特性 | 第20-23页 |
·中介的概念和意义 | 第20-22页 |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中介涵义 | 第22-23页 |
·当代商业空间的多重意义 | 第23-24页 |
·商业建筑及其入口空间的发展历程回顾 | 第24-34页 |
·西方商业建筑及入口的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我国商业建筑及入口的发展历程 | 第27-31页 |
·当前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中的问题 | 第31-34页 |
第3章 当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建构 | 第34-44页 |
·建筑外饰型入口空间 | 第34-35页 |
·建筑出挑型入口空间 | 第35-39页 |
·檐廊空间 | 第36-37页 |
·骑楼空间 | 第37-38页 |
·构架空间 | 第38-39页 |
·建筑导入型入口空间 | 第39-41页 |
·体量凹入型空间 | 第40页 |
·底层架空空间 | 第40-41页 |
·建筑退让型入口空间 | 第41-44页 |
·转角广场 | 第41-42页 |
·沿街退让 | 第42页 |
·围合空间 | 第42-44页 |
第4章 当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多层面分析 | 第44-78页 |
·当代商业入口空间的行为心理层面 | 第44-56页 |
·现代消费者的消费意向 | 第44-46页 |
·现代消费者的心理分析 | 第46-47页 |
·购物心理对环境的要求 | 第47-51页 |
·购物行为对环境的要求 | 第51-56页 |
·当代商业入口空间的构成要素层面 | 第56-68页 |
·标识与管理设施 | 第56-57页 |
·娱乐与休息设施 | 第57-60页 |
·硬质铺地 | 第60-61页 |
·边界 | 第61-64页 |
·光与色 | 第64-66页 |
·绿化 | 第66-67页 |
·声景 | 第67-68页 |
·当代商业入口的空间组织层面 | 第68-74页 |
·围合与分划 | 第68-69页 |
·序列与节奏 | 第69-71页 |
·质感与色彩 | 第71-72页 |
·诱导与拦阻 | 第72-73页 |
·发散与掩蔽 | 第73-74页 |
·个案分析—成都新城市广场商业中心 | 第74-78页 |
·项目简介 | 第74-75页 |
·调研分析 | 第75-78页 |
第5章 当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与城市设计 | 第78-95页 |
·当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在城市设计中的问题 | 第78-80页 |
·商业规模扩大和交通问题的复杂化 | 第78-79页 |
·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没有以人为本 | 第79页 |
·单体建筑布局不能满足城市街道开放空间的统一需要 | 第79-80页 |
·建筑单体风格与城市设计要求相违背 | 第80页 |
·当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与城市街道的空间结构 | 第80-89页 |
·商业建筑入口的尺度与规模 | 第80-83页 |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与街道的连续性 | 第83页 |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与街道自然特征 | 第83-85页 |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与街道视觉美学规律 | 第85-89页 |
·当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交通组织 | 第89-95页 |
·入口交通与城市道路的交接 | 第89-90页 |
·平面混合型交通 | 第90-91页 |
·平面分流型交通 | 第91-93页 |
·立体交通系统 | 第93-95页 |
第6章 当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策略 | 第95-113页 |
·重视人本主义原则下的外部环境设计 | 第95-101页 |
·创造小尺度的亚空间,满足多种功能需求 | 第95-97页 |
·体现空间的开放性,构建柔性边界 | 第97-99页 |
·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增强舒适性和吸引力 | 第99-100页 |
·关注特殊群体,体现社会人文关怀 | 第100-101页 |
·强化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视觉形象 | 第101-104页 |
·重点突出 | 第101-102页 |
·丰富的层次 | 第102-103页 |
·特殊的入口形象 | 第103页 |
·元素重复 | 第103页 |
·动静结合 | 第103-104页 |
·创造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入口形式 | 第104页 |
·强调以城市设计为前提的设计方法 | 第104-108页 |
·顺应城市街道空间的美学规律 | 第105-106页 |
·提供城市必要的公众设施和停车场地 | 第106-107页 |
·追求商业环境的多样性 | 第107-108页 |
·进行合理的场地交通规划 | 第108-113页 |
·交通量的预测 | 第108-109页 |
·适当的交通组织方式 | 第109-111页 |
·加强场地管理 | 第111-113页 |
第7章 展望及结语 | 第113-117页 |
·商业建筑入口空间的发展展望 | 第113-116页 |
·规划的系统化 | 第113-114页 |
·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 | 第114-115页 |
·环境艺术的人文化 | 第115页 |
·设施的完善化 | 第115-116页 |
·结语 | 第116-117页 |
后记 | 第117-118页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附录二: 图片资料来源 | 第121-124页 |
附录三: 调研问卷 | 第124-125页 |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