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3页
 1.1 概述第15页
 1.2 汽车防滑控制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ABS简介第15-16页
  1.2.2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 ASR简介第16-19页
  1.2.3 车辆稳定电控系统 ESP简介第19页
 1.3 汽车驱动防滑 ASR的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ASR研究的关键技术及难点第20-21页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1页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 ASR理论基础第23-33页
 2.1 汽车驱动防滑转控制原则第23-24页
  2.1.1 汽车起步及加速初期的防滑转控制原则第23页
  2.1.2 汽车中速的防滑转控制原则第23-24页
  2.1.3 汽车高速的防滑转控制原则第24页
 2.2 汽车驱动防滑转控制策略第24-26页
  2.2.1 逻辑门限控制第24-25页
  2.2.2 PID控制第25页
  2.2.3 滑模变结构控制第25-26页
  2.2.4 模糊控制第26页
 2.3 汽车驱动防滑转控制途径第26-28页
  2.3.1 采用电控悬架实现驱动车轮载荷分配第26页
  2.3.2 调节发动机的输出转矩控制驱动力矩第26-27页
  2.3.3 改变变速器的传动比调节驱动力矩第27页
  2.3.4 采用可控防滑差速器实现驱动力矩的变比例分配第27-28页
  2.3.5 进行制动介入对驱动车轮施加制动力矩第28页
 2.4 汽车驱动防滑转控制 ABS/ASR典型结构及工作过程第28-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汽车驱动过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33-43页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参数第33-34页
 3.2 汽车驱动过程整车受力数学模型第34-35页
 3.3 汽车驱动过程驱动-从动车轮数学模型第35-37页
 3.4 汽车驱动时发动机数学模型第37页
 3.4 汽车驱动时发动机数学模型第37-38页
 3.5 汽车驱动时传动系数学模型第38-39页
 3.6 汽车驱动时轮胎-地面数学模型第39-41页
 3.7 汽车制动器数学模型第41页
 3.8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汽车驱动防滑动力学仿真研究第43-59页
 4.1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第43-46页
  4.1.1 系统仿真简介第43-44页
  4.1.2 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简介第44页
  4.1.3 汽车驱动防滑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第44-46页
 4.2 汽车常规驱动计算机系统仿真研究第46-51页
  4.2.1 在低附着系数路面上汽车常规驱动计算机系统仿真研究第46-47页
  4.2.2 在高附着系数路面上汽车常规驱动计算机系统仿真研究第47-49页
  4.2.3 在对开附着系数路面上汽车常规驱动计算机系统仿真研究第49-51页
 4.3 基于滑转率门限值控制的计算机系统仿真研究第51-57页
  4.3.1 基于滑转率门限值控制逻辑设计第51-52页
  4.3.2 基于滑转率门限值控制的低附着系数路面上 ASR仿真研究第52-54页
  4.3.3 基于滑转率门限值控制的对开路面上 ASR仿真研究第54-55页
  4.3.4 基于滑转率门限值控制的高附着系数路面上 ASR仿真研究第55-57页
  4.3.5 常规驱动与基于滑转率门限值控制的 ASR仿真结果对比第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汽车驱动试验研究第59-70页
 5.1 概述第59-60页
  5.1.1 汽车驱动性能试验依据第59页
  5.1.2 汽车驱动性能试验所需仪器第59页
  5.1.3 汽车驱动性能试验内容第59-60页
  5.1.4 汽车驱动性能试验框图第60页
  5.1.5 试验目的第60页
 5.2 参数测量第60-62页
  5.2.1 FC6820客车相关部件转动惯量测量第60-61页
  5.2.2 HFC6820客车其它相关参数的测量第61-62页
 5.3 HFC6820客车驱动性能道路试验第62-69页
  5.3.1 试验数据处理框图第63页
  5.3.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63-65页
  5.3.3 试验数据处理结果第65-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页
 6.2 建议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硕士期间参加课题及发表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专业搜索引擎中信息过滤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多肽基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