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9页 |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3-16页 |
二、本研究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论文的基本内容与创新 | 第17-18页 |
四、全文的结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9-59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概述 | 第19-33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 | 第19-21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产生的诱因 | 第21-30页 |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分类 | 第30-33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历程 | 第33-44页 |
一、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 | 第34-36页 |
二、英国的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 第36-37页 |
三、日本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 第37-39页 |
四、德国的全能银行 | 第39-41页 |
五、中国“准金融控股公司” | 第41-44页 |
第三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理论依据 | 第44-59页 |
一、企业与市场关系的理论 | 第44-45页 |
二、企业生命周期与金融逐级需求 | 第45-48页 |
三、金融机构的功能观点 | 第48-50页 |
四、比较成本的解释 | 第50-52页 |
五、风险分散理论 | 第52-53页 |
六、金融理论的实证研究结论 | 第53-59页 |
第二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模式 | 第59-78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产权界定 | 第59-61页 |
一、金融资产产权界定的基础 | 第59-60页 |
二、金融资产产权界定的內容 | 第60-61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股权模式的设立 | 第61-71页 |
一、股权交换模式 | 第61-64页 |
二、股权转移模式 | 第64-66页 |
三、脱壳转换模式 | 第66-67页 |
四、三角合并模式 | 第67-71页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模式 | 第71-78页 |
一、关于中国金融控股公司产权关系的界定 | 第71-72页 |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产权关系 | 第72-76页 |
三、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股权模式现状 | 第76-78页 |
第三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模式 | 第78-97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一般组织模式 | 第78-85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模式一般理论 | 第78-81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种类 | 第81-83页 |
三、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的选择 | 第83-85页 |
第二节 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模式的选择 | 第85-97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模式形成的方式 | 第85-88页 |
二、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组建的途径 | 第88-97页 |
第四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 | 第97-124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管理模式建立的依据 | 第97-107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一般理论 | 第97-100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容 | 第100-107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内控制度 | 第107-114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内控制度的含义与目标 | 第107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 | 第107-113页 |
三、金融控股公司内控构建的配套措施 | 第113-114页 |
第三节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模式的思考 | 第114-124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114-116页 |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 第116-117页 |
三、对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的思考 | 第117-124页 |
第五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防范模式 | 第124-143页 |
第一节 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 | 第124-132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类型 | 第124-130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內风险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造成的后果 | 第132-139页 |
一、金融控股公司与不公平竞争 | 第132-133页 |
二、金融控股公司与利益冲突 | 第133-135页 |
三、金融控股公司与风险传递 | 第135-139页 |
第三节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面临的特殊风险 | 第139-143页 |
一、从宏观的角度着,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监测能力滞后 | 第139页 |
二、从微观的角度看,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仍然没有建立起防范风险的有效的內部控制 | 第139-141页 |
三、对防范我国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的思考 | 第141-143页 |
第六章 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模式 | 第143-170页 |
第一节 金融监管理论 | 第143-153页 |
一、金融监管概述 | 第143-147页 |
二、金融监管理论的争论 | 第147-153页 |
第二节 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特殊性的认识 | 第153-163页 |
一、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特殊性 | 第153-159页 |
二、内部交易的监管的特殊性 | 第159页 |
三、内部控制的监管 | 第159-160页 |
四、金融控股集团结构透明度的监管 | 第160-161页 |
五、股东的适当性及任职者资格的审查 | 第161页 |
六、监管机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 第161-163页 |
第三节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的选择 | 第163-170页 |
一、对基本金融监管模式的分析 | 第164-167页 |
二、构建多层面全方位金融监管网络 | 第167-168页 |
三、确立对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模式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6页 |
后记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