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特许经营概述 | 第1-16页 |
一、特许经营的概念 | 第10-12页 |
(一) 国际特许经营协会(IFA)对特许经营的定义 | 第10页 |
(二) 美国特许经营协会(AEA)对特许经营的定义 | 第10页 |
(三) 欧洲特许经营联合会(EFF)对特许经营的定义 | 第10-11页 |
(四) 日本特许连锁协会对特许经营的定义 | 第11页 |
(五) 俄罗斯对特许经营的定义 | 第11页 |
(六) 澳门地区对特许经营的定义 | 第11页 |
(七) 我国对特许经营的定义 | 第11-12页 |
二、特许经营的法律特征 | 第12-13页 |
(一) 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是产权独立的平等主体关系 | 第12页 |
(二) 特许经营权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产权 | 第12页 |
(三) 特许经营合同是特许经营的基础 | 第12-13页 |
三、特许经营与其他商业模式的区别 | 第13-16页 |
(一) 特许经营与商事代理 | 第13页 |
(二) 特许经营与直营连锁 | 第13-14页 |
(三) 特许经营与自由连锁 | 第14页 |
(四) 特许经营与协议许可 | 第14-15页 |
(五) 特许经营与经销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关于特许经营中的对外责任问题 | 第16-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主要学术观点 | 第16-17页 |
(一) 表见代理说 | 第16-17页 |
(二) 实际控制说 | 第17页 |
(三) 特许人过错说 | 第17页 |
二、特许经营中对外责任分担的原则 | 第17-18页 |
三、特许经营中对外责任分担的考量因素 | 第18-20页 |
(一) 特许人与受许人之间控制关系的紧密程度 | 第19页 |
(二) 侵权或违约的原因 | 第19页 |
(三) 特许人对责任发生的过错程度 | 第19页 |
(四) 第三人对特许人与受许人关系的认知程度 | 第19页 |
(五) 特许人与受许人的资力水平 | 第19-20页 |
四、特许经营对外责任分担的性质和方式 | 第20-22页 |
(一) 替代责任理论 | 第20页 |
(二) 连带责任理论 | 第20页 |
(三) 优势责任理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关于特许经营中的信息披露问题 | 第22-28页 |
一、我国目前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借鉴 | 第23-24页 |
三、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一) 实质性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二) 形式性基本原则 | 第25页 |
四、信息披露的方式 | 第25-26页 |
(一) 书面材料 | 第25页 |
(二) 宣传广告 | 第25-26页 |
(三) 电子文件 | 第26页 |
(四) 特许协议 | 第26页 |
五、虚假信息披露的民事法律责任 | 第26-27页 |
(一) 契约责任说 | 第27页 |
(二) 侵权责任说 | 第27页 |
六、虚假信息披露的公益救济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关于特许经营中的限制竞争问题 | 第28-40页 |
一、限定性条款 | 第28-30页 |
(一) 国外判例及立法精神 | 第28-29页 |
(二) 限定性条款效力的认定 | 第29-30页 |
二、控制性条款 | 第30-32页 |
(一) 对特许企业的转让控制 | 第30-31页 |
(二) 对特许权的转让控制 | 第31-32页 |
三、禁止性条款 | 第32-34页 |
(一) 对受许人从事相同或相近业务的禁止 | 第32-33页 |
(二) 对合同终止后销售库存产品的禁止 | 第33-34页 |
四、支配性条款 | 第34-35页 |
(一) 正当理由原则 | 第34页 |
(二) 诚信义务原则 | 第34-35页 |
(三) 恶意原则 | 第35页 |
(四) 默示善意原则 | 第35页 |
五、协议性条款 | 第35-36页 |
六、监察性条款 | 第36-37页 |
七、优先性条款 | 第37-40页 |
(一) 特许人的优先权 | 第37-39页 |
(二) 受许人的优先权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关于特许经营中的商号保护问题 | 第40-46页 |
一、商号的概念及商号权的特点 | 第40-41页 |
二、我国关于商号保护的立法缺失 | 第41-43页 |
(一) 现行的企业名称分级注册管理制不利于商号的保护 | 第41-42页 |
(二) 对商号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效力级别较低 | 第42页 |
(三) 缺少对驰名商号的有效保护 | 第42-43页 |
三、特许经营中商号保护制度的重新设计 | 第43-46页 |
(一) 对商号与商标实行一体化保护 | 第43页 |
(二) 加强对驰名商号的认定与保护 | 第43-44页 |
(三) 允许受许人一并享有“合法在先权利” | 第44页 |
(四) 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47-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