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概述 | 第9-17页 |
一、伦理与道德 | 第9-10页 |
二、法律与伦理 | 第10-15页 |
(一) 法律与伦理分离与反分离的历史过程 | 第10-11页 |
(二) 法律与伦理的关联 | 第11-12页 |
(三) 法律与伦理的区别 | 第12-13页 |
(四) 伦理对于法律具有优先性 | 第13-14页 |
(五) 法律与伦理的动态关系 | 第14-15页 |
三、法律伦理学的研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刑事诉讼伦理观 | 第17-34页 |
一、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伦理性 | 第17-23页 |
(一) 亲亲相隐 | 第18-19页 |
(二) 德情司法 | 第19-20页 |
(三) 慎刑恤狱 | 第20-23页 |
二、伦理观在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的体现 | 第23-28页 |
(一) 禁止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处罚 | 第24-25页 |
(二) 所有被剥夺自由的人应给予人道或尊重人格尊严的待遇 | 第25-26页 |
(三) 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 | 第26-27页 |
(四) 生命权的程序保障 | 第27-28页 |
三、刑事诉讼伦理观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内涵 | 第28-34页 |
(一) 将伦理观引入刑事诉讼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二) 刑事诉讼伦理观的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三) 刑事诉讼伦理观的价值内涵 | 第31-34页 |
第三章 证人拒证权与我国刑事诉讼伦理观的构建 | 第34-40页 |
一、配偶、近亲属的拒绝作证权 | 第34-37页 |
(一) 国外的立法规定 | 第35页 |
(二) 我国“亲亲相隐”的法律传统 | 第35-36页 |
(三) 建立配偶、近亲属拒证权的伦理基础 | 第36-37页 |
二、律师的拒绝作证权 | 第37-40页 |
(一) 国外有关职业特权的立法和理论 | 第37-38页 |
(二) 我国律师职业特权的构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防止刑讯逼供与我国刑事诉讼伦理观的构建 | 第40-47页 |
一、刑讯逼供行为在伦理观念上的偏差 | 第40-43页 |
(一) 刑讯逼供行为有违公正理念 | 第40-42页 |
(二) 刑讯逼供行为有违人道主义原则 | 第42-43页 |
二、从观念塑造上防止刑讯逼供的对策 | 第43-45页 |
(一) 确立个人自由与国家安全并重的刑事诉讼价值观 | 第43-44页 |
(二) 确立人权观念,消除产生刑讯逼供的思想根源 | 第44页 |
(三) 在讯问程序中体现“人文精神”,实现犯罪嫌疑人的“自白” | 第44-45页 |
三、从制度设制上防止刑讯逼供的对策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完善死刑程序与刑事诉讼伦理观的构建 | 第47-52页 |
一、完善死刑执行方式 | 第48-49页 |
二、增加保障死刑犯的基本权利的法律规定 | 第49-51页 |
(一) 保障死刑犯获得基本医疗的权利 | 第49-50页 |
(二) 增加死刑犯临刑前会见亲属的规定 | 第50-51页 |
三、完善死刑减刑制度,增设死刑赦免制度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