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专史论文--城市(镇)建筑发展史论文

斗栱艺术与结构机能演变历史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13页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8-9页
     ·选题的目的第8-9页
     ·选题的意义第9页
   ·课题研究现状与欠缺第9-11页
     ·研究现状第9-10页
     ·存在问题第10-11页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2页
     ·研究内容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页
   ·本章小结第12-13页
2 斗栱概述第13-30页
   ·斗栱的组成第13-23页
     ·斗栱的定义第14-15页
     ·斗栱的组成部件第15-23页
   ·斗栱的型制及分类第23-26页
     ·斗栱的型制第23-24页
     ·斗栱的分类第24-26页
   ·斗栱的功能第26-29页
     ·结构功能第26页
     ·审美功能第26页
     ·模数功能第26-28页
     ·标志功能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3斗栱的起源与演变第30-57页
   ·斗栱的起源第30-34页
     ·斗栱的数种起源学说第30-31页
     ·斗栱起源概论第31-34页
   ·斗栱的演变历程与主要成就第34-55页
     ·西周至南北朝—初始形成的发展阶段第34-44页
     ·隋、唐、五代、至宋、元—结构力学与造型艺术完美结合的成熟阶段第44-53页
     ·明、清—述而不作的装饰化阶段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4 斗栱的结构机能第57-69页
   ·构造原理第57-59页
     ·水平固定第59页
     ·竖向垫擎第59页
     ·三维伸挑第59页
   ·静力分析第59-64页
     ·分件特征第60-63页
     ·整体机能第63-64页
   ·抗震特性第64-67页
     ·“高位不倒翁”现象与“柔径”现象第64-66页
     ·整体性第66页
     ·刚度协调第66-67页
     ·结论第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5 斗栱定的艺术特性第69-79页
   ·造型之美第69-72页
     ·统一与协调第69-70页
     ·对称与均衡第70-71页
     ·比例与模数第71页
     ·韵律与节奏第71-72页
   ·风格之美第72-75页
     ·西周至战国第72-73页
     ·秦、汉至南北朝第73页
     ·隋、唐至五代第73-74页
     ·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元对峙第74页
     ·明和清第74-75页
   ·色彩之美第75-76页
   ·文化意涵第76-78页
     ·斗的意义第76-77页
     ·栱的意义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6 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第79-83页
   ·分件第79-80页
   ·系统第80-83页
7 实例计算分析第83-104页
   ·建立计算模型第83-90页
     ·选取模型第84-86页
     ·简化模型第86-87页
     ·建立模型第87-90页
   ·计算步骤与结果第90-102页
     ·荷载汇集第90-92页
     ·结果比较第92-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09页
附录第109-1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与导数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族相联系的四个(2+1)维孤子方程的拟周期解
下一篇:水下声信道的仿真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