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芸薹属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36页
   ·植物多倍体起源的研究概况第12-16页
     ·植物多倍体的形成第13-15页
     ·植物多倍体的起源方式第15-16页
   ·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的研究进展第16-35页
     ·多倍体基因组结构的分子进化第17-26页
     ·多倍体基因组中重复基因的功能命运第26-33页
     ·芸薹属异源多倍体研究概况第33-35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第2章 芸薹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的RAPD分析第36-51页
   ·材料与方法第36-41页
     ·材料第36-38页
     ·方法第38-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总DNA的提取第41-42页
     ·引物的筛选第42页
     ·部分引物的RAPD扩增结果第42页
     ·根据RAPD扩增结果所得到的二元数据集第42-43页
     ·遗传距离第43-44页
     ·聚类分析结果第44页
     ·异源多倍体形成后基因组的变化情况第44-48页
   ·讨论第48-51页
     ·关于芸薹属禹氏三角中二倍体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第48-49页
     ·关于芸薹属禹氏三角中异源多倍体基因组的进化第49-51页
第3章 芸薹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的进化的ISSR分析第51-61页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材料第51页
     ·方法第51-52页
   ·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引物的筛选第52-54页
     ·部分引物的ISSR扩增结果第54页
     ·根据ISSR扩增结果所得到的二元数据集第54页
     ·遗传距离第54-55页
     ·聚类分析结果第55页
   ·讨论第55-61页
     ·芸薹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的进化第55-58页
     ·芸薹属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进化中相对保守的B基因组第58-59页
     ·祖先基因组的分化程度对芸薹属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进化的影响第59-61页
第4章 芸薹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中Au元件的序列特征与进化第61-77页
   ·材料与方法第62-70页
     ·材料第62页
     ·方法第62-70页
   ·结果与分析第70-73页
     ·PCR产物第70页
     ·双酶切鉴定重组子第70-71页
     ·转化效率第71页
     ·序列数据第71-72页
     ·序列的主要特征第72页
     ·来自二倍体物种的序列的特征第72页
     ·一致序列第72页
     ·所有序列与一致序列的遗传距离第72-73页
     ·构树第73页
   ·讨论第73-77页
     ·Au元件与芸薹属异源多倍体植物基因组进化第73-75页
     ·芸薹属禹氏三角中Au元件的扩增模式第75页
     ·芸薹属基因组中的Au元件与Sl元件的比较第75-77页
第5章 芸薹属异源多倍体植物核18S-26S rDNA ITS区序列分析及其进化第77-87页
   ·材料与方法第78-81页
     ·材料第78-79页
     ·方法第79-81页
   ·结果与分析第81-84页
     ·序列数据集第81页
     ·所有物种的核18S-26S rDNA的ITS区序列的主要特征第81-83页
     ·来自二倍体物种的核18S-26S rDNA的ITS区序列的特征第83-84页
     ·多倍体物种的核18S-26S rDNA的ITS区序列的特征第84页
   ·讨论第84-87页
     ·芸薹属二倍体植物核18S-26S rDNA的ITS区序列的进化第84-85页
     ·芸薹属异源多倍体植物核18S-26S rDNA的ITS区序列的进化程度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101页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附录Ⅰ 基于RAPD分析得到的芸薹属33份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第103-104页
附录Ⅱ 基于ISSR分析得到的芸薹属33份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第104-105页
附录Ⅲ 来自芸薹属禹氏三角中所有物种的Au序列的排序第105-107页
附录Ⅳ 来自芸薹属3个二倍体物种核rDNA ITS区序列的排序第107-111页
附录Ⅴ 来自芸薹属3个多倍体物种及其祖先二倍体物种的核rDNA ITS区序列的排序第111-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限责任效应、Z成本与公司负债融资决策
下一篇:基于APIOBPCS策略的牛鞭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