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 绪言 | 第7-8页 |
| 第1章 私力救济概说 | 第8-16页 |
| ·私力救济的概念 | 第8-10页 |
| ·私力救济的特征 | 第10-13页 |
| ·本质上的特征 | 第10-11页 |
| ·主体及客体的特征 | 第11页 |
| ·主体特征 | 第11页 |
| ·客体特征 | 第11页 |
| ·过程的特征 | 第11-12页 |
| ·手段的特征 | 第12-13页 |
| ·私力救济的分类 | 第13-16页 |
| ·从法律评价的视角分类 | 第13-14页 |
| ·从表现形式的视角分类 | 第14-16页 |
| 第2章 私力救济存在的理论根据和社会基础 | 第16-26页 |
| ·私力救济的理论根据 | 第16-20页 |
| ·权利与救济内在统一性的自然法则 | 第16-17页 |
| ·权利让渡与保留的社会契约理论 | 第17-19页 |
| ·私力救济的正义价值取向 | 第19-20页 |
| ·私力救济的社会基础 | 第20-26页 |
| ·人性的基础 | 第20-22页 |
| ·人的自然属性 | 第20-21页 |
| ·人的行为理性 | 第21-22页 |
| ·文化传统的基础 | 第22-23页 |
| ·社会关系意识基础 | 第23-24页 |
| ·司法效能疲软的社会心理基础 | 第24-26页 |
| 第3章 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的交错互动 | 第26-36页 |
| ·二者相互依存 | 第26-31页 |
| ·私力救济对公力因素的假借 | 第26-28页 |
| ·法律评价约束私力行为 | 第26-27页 |
| ·法律知识支撑私力行动 | 第27-28页 |
| ·公力救济对私力因素的评价 | 第28-31页 |
| ·私力取证的法律准入 | 第29-30页 |
| ·法院主持下的调解与庭外和解 | 第30页 |
| ·法律对私力协商的确认 | 第30-31页 |
| ·二者交错互动 | 第31-33页 |
| ·公力救济的私人执行 | 第31-32页 |
| ·私力救济的法律吸纳 | 第32-33页 |
| ·私力对公力救济的非正当影响 | 第33-36页 |
| ·监督权的滥用 | 第33-34页 |
| ·司法腐败的多发 | 第34页 |
| ·信访管理的失范 | 第34-36页 |
| 第4章 以对私力救济的法律规制来实现法秩序重构 | 第36-49页 |
| ·选择提升:和发展肯定可上升到法律层面的私力救济 | 第37-42页 |
| ·自助行为 | 第37-40页 |
| ·目的要件 | 第38页 |
| ·情势要件 | 第38-39页 |
| ·对象要件 | 第39页 |
| ·手段要件 | 第39页 |
| ·限度要件 | 第39-40页 |
| ·占有人的私力救济 | 第40-41页 |
| ·诉前和解的法律上升 | 第41-42页 |
| ·优化组合:大力发展二者融会而成的新的社会型救济方式 | 第42-47页 |
| ·调解 | 第43-45页 |
| ·仲裁 | 第45-46页 |
|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 | 第46-47页 |
| ·限制排除:限制私力救济的强度和方式、排除暴力型私力救济 | 第47-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54-55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