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20页 |
前言 | 第20-47页 |
1. 絮凝剂的分类 | 第21-23页 |
1.1 无机絮凝剂 | 第21-22页 |
1.2 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 | 第22-23页 |
1.3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 | 第23页 |
1.3.1 生物絮凝剂 | 第23页 |
1.3.2 化学改性天然生物高分子絮凝剂 | 第23页 |
2.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历史 | 第23-26页 |
3. 生物絮凝剂的种类 | 第26-30页 |
3.1 多糖类生物絮凝剂的组成及结构 | 第26-29页 |
3.2 糖蛋白及蛋白质类生物絮凝剂的组成 | 第29页 |
3.3 脂类生物絮凝剂的组成及结构 | 第29页 |
3.4 核酸类生物絮凝剂及核蛋白类生物絮凝剂 | 第29-30页 |
4. 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 第30-31页 |
5. 生物絮凝剂对重金属的吸附 | 第31-34页 |
5.1 传统吸附重金属的方法 | 第31-32页 |
5.1.1 化学沉淀法 | 第31-32页 |
5.1.2 电解法 | 第32页 |
5.1.3 离子交换法 | 第32页 |
5.1.4 膜分离技术 | 第32页 |
5.2 重金属的生物吸附 | 第32-34页 |
6. 生物絮凝剂的分子生物学 | 第34-35页 |
7. 生物絮凝剂合成及其絮凝活性的因素 | 第35-40页 |
7.1 影响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因素 | 第35-38页 |
7.1.1 碳源 | 第36-37页 |
7.1.2 氮源 | 第37页 |
7.1.3 pH | 第37页 |
7.1.4 培养时间 | 第37-38页 |
7.1.5 其它 | 第38页 |
7.2 影响絮凝活性的因素 | 第38-40页 |
7.2.1 絮凝剂浓度 | 第38-39页 |
7.2.2 离子种类及离子强度 | 第39页 |
7.2.3 pH | 第39页 |
7.2.4 搅拌强度及时间 | 第39-40页 |
8. 生物絮凝剂的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第40-44页 |
8.1 废水处理 | 第40-43页 |
8.1.1 工业及城市污水处理 | 第41页 |
8.1.2 染料废水的脱色 | 第41页 |
8.1.3 高浓度无机物悬浮废水处理 | 第41-42页 |
8.1.4 膨胀活性污泥的处理 | 第42-43页 |
8.2 有机物的降解 | 第43页 |
8.3 发酵产品固液分离 | 第43-44页 |
8.4 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脱除 | 第44页 |
9. 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前景及展望 | 第44-47页 |
第一章 产絮凝剂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47-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4页 |
1.1 材料 | 第47-51页 |
1.1.1 样品 | 第47页 |
1.1.2 培养基 | 第47-49页 |
1.1.2.1 分离培养基 | 第47-48页 |
1.1.2.2 鉴定培养基 | 第48-49页 |
1.1.3 试剂 | 第49-50页 |
1.1.4 仪器 | 第50-51页 |
1.2 方法 | 第51-54页 |
1.2.1 菌种分离 | 第51页 |
1.2.2 菌种纯化 | 第51页 |
1.2.3 产絮凝剂菌株的筛选 | 第51页 |
1.2.4 絮凝活性测定方法 | 第51页 |
1.2.5 菌株鉴定 | 第51-54页 |
1.2.5.1 形态观察 | 第51页 |
1.2.5.2 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 第51-53页 |
1.2.5.3 菌株16SrR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2.1 产絮凝剂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54-55页 |
2.2 菌株鉴定 | 第55-62页 |
2.2.1 培养特征和形态 | 第55-56页 |
2.2.2 菌株 M-503的生理特征 | 第56-57页 |
2.2.3 16S rDNA的同源性分析 | 第57-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二章 M 503最适产絮凝剂条件及 ZL 5-2的性质研究 | 第64-8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4-69页 |
1.1 材料 | 第64页 |
1.1.1 菌株来源 | 第64页 |
1.1.2 培养基 | 第64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64页 |
1.2 方法 | 第64-69页 |
1.2.1 絮凝活性测定方法 | 第65页 |
1.2.2 离心后菌体与上清液絮凝活性比较 | 第65页 |
1.2.3 产絮凝剂进程曲线 | 第65页 |
1.2.4 培养条件对絮凝产生的影响 | 第65-66页 |
1.2.5 影响絮凝活性的各种因素 | 第66-67页 |
1.2.6 ZL 5-2的组分测定 | 第67-68页 |
1.2.7 ZL 5-2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68页 |
1.2.8 ZL 5-2的TLC分析 | 第68页 |
1.2.9 去除蛋白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68页 |
1.2.10 糖苷酶作用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1.2.11 絮凝作用前后的电镜观察 | 第6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9-80页 |
2.1 絮凝剂在发酵液及菌体上的分布 | 第69页 |
2.2 菌体生长及絮凝活性曲线 | 第69-70页 |
2.3 培养条件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2.4 影响絮凝活性的各种因素 | 第72-75页 |
2.5 ZL 5-2的组分测定 | 第75页 |
2.6 ZL 5-2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75-76页 |
2.7 ZL 5-2水解产物的 TLC分析 | 第76页 |
2.8 去除蛋白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76页 |
2.9 糖苷酶作用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2.10 絮凝作用前后的电镜观察 | 第77-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三章 ZL 5-2对Cr(Ⅵ)的吸附作用研究 | 第81-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1.1 材料 | 第81-82页 |
1.1.1 菌种 | 第81页 |
1.1.2 培养基 | 第81页 |
1.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81-82页 |
1.2 方法 | 第82-84页 |
1.2.1 ZL 5-2的制备 | 第82页 |
1.2.2 Cr(Ⅵ)的测定 | 第82-83页 |
1.2.3 ZL 5-2对Cr(Ⅵ)的吸附 | 第83页 |
1.2.4 被吸附的Cr(Ⅵ)的解吸附 | 第83-84页 |
1.2.5 吸附 Cr(Ⅵ)前后及解吸附后 ZL 5-2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84-90页 |
2.1 Cr(Ⅵ)的测定 | 第84页 |
2.2 pH对吸附的影响 | 第84-85页 |
2.3 作用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85-86页 |
2.4 不同金属离子对吸附作用的影响 | 第86页 |
2.5 ZL 5-2对不同浓度 Cr(Ⅵ)的吸附 | 第86-87页 |
2.6 吸附后 Cr( Ⅵ)的解吸附 | 第87-88页 |
2.7 吸附 Cr(Ⅵ)前后及解吸附后 ZL 5-2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ZL 5-2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 第91-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6页 |
1.1 材料 | 第91-92页 |
1.1.1 菌株来源 | 第91页 |
1.1.2 生物絮凝剂ZL 5-2 | 第91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91-92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92页 |
1.2 方法 | 第92-96页 |
1.2.1 ZL 5-2的纯化 | 第92-93页 |
1.2.2 ZL-P的絮凝吸附活性研究 | 第93-94页 |
1.2.3 HPLC分析 | 第94页 |
1.2.4 ZL-P的元素分析 | 第94页 |
1.2.5 ZL-P的分子量测定 | 第94-95页 |
1.2.6 ZL-P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5页 |
1.2.7 ZL-P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95页 |
1.2.8 ZL-P的组成分析 | 第95页 |
1.2.9 ZL-P的~1H-NMR和~(13)C-NMR分析 | 第95-96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9页 |
2.1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pH 8.67) | 第96-97页 |
2.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pH6.81) | 第97-98页 |
2.3 Sephacryl S-500凝胶过滤层析 | 第98-99页 |
2.4 ZL-P的絮凝吸附活性研究 | 第99-101页 |
2.5 HPLC分析 | 第101页 |
2.6 ZL-P的元素分析 | 第101页 |
2.7 ZL-P的分子量测定 | 第101-102页 |
2.8 ZL-P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2-103页 |
2.9 ZL-P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103-104页 |
2.10 ZL-P的组成分析 | 第104-105页 |
2.11 ZL-P的~1H-NM叹和~(13)C-NMR分析 | 第105-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ZL 5-2在水处理及发酵产品固液分离中的应用 | 第110-11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4页 |
1.1 材料 | 第110-111页 |
1.1.1 菌种 | 第110页 |
1.1.2 培养基 | 第110-111页 |
1.1.3 主要仪器、试剂和水样 | 第111页 |
1.2 方法 | 第111-114页 |
1.2.1 生物絮凝剂ZL 5-2的制备 | 第111页 |
1.2.2 ZL 5-2对印染污水、炼油污水的絮凝作用 | 第111-113页 |
1.2.3 PAC絮凝剂对印染污水、炼油污水的絮凝作用 | 第113页 |
1.2.4 PAC对微生物发酵液的絮凝作用 | 第113-11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17页 |
2.1 ZL 5-2对炼油污水、印染污水的絮凝作用 | 第114-115页 |
2.2 ZL 5-2对微生物发酵液的絮凝作用 | 第115-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总结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