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与诗派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绪论 | 第13-18页 |
第一章 成化前后的士人心态 | 第18-39页 |
第一节 以成化为分期 | 第18-22页 |
第二节 盛世幻象的破灭与台阁体作家群的瓦解 | 第22-28页 |
第三节 科举制度下的士人百态 | 第28-34页 |
第四节 陈献章心学的产生 | 第34-39页 |
第二章 茶陵派研究 | 第39-50页 |
第一节 张泰 | 第41-44页 |
第二节 吴宽 | 第44-46页 |
第三节 邵宝 | 第46-50页 |
第三章 七子派研究 | 第50-68页 |
第一节 成化中后期至正德前期的郎署文学 | 第50-57页 |
第二节 七子派的兴起 | 第57-63页 |
第三节 理学对七子派复古运动的压制 | 第63-68页 |
第四章 陈庄体研究 | 第68-96页 |
第一节 陈献章的理学特点 | 第69-79页 |
第二节 陈献章的诗学特点 | 第79-93页 |
第三节 庄昶的诗歌创作 | 第93-96页 |
第五章 吴中派研究 | 第96-114页 |
第一节 成化至正德时期吴中文化的复兴 | 第96-99页 |
第二节 成化至正德时期吴中与外界的文学交流 | 第99-106页 |
第三节 徐祯卿“因情立格”诗论的形成背景和意义 | 第106-114页 |
第六章 成化至正德前期的诗派关系 | 第114-130页 |
第一节 吴中派与七子派复古之比较 | 第114-117页 |
第二节 吴中派与陈庄派比较研究 | 第117-123页 |
第三节 陈庄派与茶陵派之间的关系和交流 | 第123-130页 |
结语 | 第130-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40-14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