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5. 术语界定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棉线割花绣”背景分析 | 第15-21页 |
1. 历史背景分析 | 第15-16页 |
2. 地理背景分析 | 第16-17页 |
3. 类别归属分析 | 第17-21页 |
3.1 按照地域分类 | 第17页 |
3.2 按照刺绣工艺技法分类 | 第17-19页 |
3.3 按照刺绣材质分类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棉线割花绣”的发展 | 第21-32页 |
1. “棉线割花绣”发展中的应用形式 | 第21-28页 |
1.1 鞋子 | 第21-24页 |
1.2 袜底 | 第24-25页 |
1.3 鞋垫 | 第25-27页 |
1.4 枕顶 | 第27页 |
1.5 门帘 | 第27-28页 |
2. “棉线割花绣”发展中的区域分布 | 第28-32页 |
2.1 山东省内地区关于“棉线割花绣”的记录 | 第29-30页 |
2.2 山东省外地区关于“棉线割花绣”的记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棉线割花绣”形态特点分析 | 第32-71页 |
1. 共性特点分析 | 第32-43页 |
1.1 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统一 | 第32-35页 |
1.2 创造主体是劳动人民 | 第35-37页 |
1.3 材质与工艺相统一 | 第37-39页 |
1.4 与民俗活动关系密切 | 第39-43页 |
2. 个性特点分析 | 第43-71页 |
2.1 图案特点分析 | 第44-55页 |
2.2 色彩特点分析 | 第55-63页 |
2.3 材质特点分析 | 第63-68页 |
2.4 工艺特点分析 | 第68-71页 |
第四章 “棉线割花绣”现状分析 | 第71-79页 |
1. 现状之一:部分地区尚有较好保留 | 第71-72页 |
2. 现状之二:部分地区面临逐渐消亡 | 第72-79页 |
2.1 现状表现 | 第73-75页 |
2.2 原因分析 | 第75-77页 |
2.3 关注与保护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棉线割花绣”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79-99页 |
1. 材质的可行性分析 | 第79-94页 |
1.1 绣地 | 第79-86页 |
1.2 绣线 | 第86-92页 |
1.3 “夹层” | 第92-94页 |
2. 色彩的可行性分析 | 第94页 |
3. 图案的可行性分析 | 第94-95页 |
4. 应用范围的可行性分析 | 第95-99页 |
4.1 打破原有应用范围的局限 | 第95-96页 |
4.2 对工艺的灵活使用 | 第96-97页 |
4.3 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实现手段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附录: “棉线割花绣”的主要工艺记录 | 第101-110页 |
1. 工具和材料的准备 | 第101页 |
2. 主要工艺记录 | 第101-110页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110-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