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实验动物 | 第8页 |
·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8页 |
·重要器械及其他材料 | 第8-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12页 |
·造模及分组方法 | 第9-10页 |
·造模 | 第9页 |
·分组 | 第9-10页 |
·给药 | 第10-11页 |
·给药方法 | 第10页 |
·关于动物死亡的报告 | 第10-11页 |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1-12页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11页 |
·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 | 第11页 |
·鼻分泌物pH值 | 第11页 |
·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 | 第11页 |
·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 | 第11-12页 |
·鼻粘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病理改变观察 | 第12页 |
3 统计学处理 | 第12页 |
4 结果及其分析 | 第12-19页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12-13页 |
·给药后各组大鼠的白细胞情况 | 第13-14页 |
·灌胃后各组大鼠鼻分泌液pH值的变化 | 第14-15页 |
·给药后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 | 第15-16页 |
·给药后大鼠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 | 第16-17页 |
·给药后大鼠鼻粘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改变 | 第17-19页 |
5 讨论 | 第19-44页 |
·关于动物模型 | 第19-22页 |
·动物及造模方法 | 第19-22页 |
·关于细菌菌种的选择 | 第22页 |
·鼻渊舒口服液的处方依据 | 第22-24页 |
·祖国医学对急性鼻窦炎的认识 | 第24-28页 |
·古代文献记载 | 第24-26页 |
·分型及病因病机 | 第26页 |
·急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 | 第26-28页 |
·现代医学对急性鼻窦炎的认识 | 第28-32页 |
·发病机理 | 第29-30页 |
·急性鼻窦炎的西医治疗 | 第30-32页 |
·鼻渊舒口服液治疗急性鼻窦炎大鼠作用机理探讨 | 第32-44页 |
·调节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IL-1α)含量 | 第33-35页 |
·调节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 | 第35-37页 |
·调节鼻腔粘膜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 | 第37-39页 |
·调节鼻腔粘膜内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含量 | 第39-42页 |
·调节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 | 第42-43页 |
·调节大鼠鼻分泌物的pH值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45-46页 |
·关于动物模型 | 第45页 |
·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图 | 第51-54页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声明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