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

第一章 选题的目的、研究的意义及研究价值第1-12页
第二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形成的分析第12-21页
 第一节 经济带形成与演进的理论综述第12-17页
  一、国外关于增长极理论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第12-14页
   1. 早期的增长极理论第12-13页
   2.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第13-14页
  二、国内关于增长极理论的研究第14-15页
  三、增长极体系理论的应用第15-17页
   1. 在国内的应用第15页
   2.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确立与“增长极理论”的关系第15-16页
   3. 增长极体系理论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第16-17页
 第二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综述第17-18页
 第三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形成的现实依据第18-21页
  一、良好同质的自然基础第18-19页
  二、优越的区位因素第19页
  三、良好的经济发展优势第19-20页
  四、有利的政治因素第20页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形势第20-21页
第三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现状的分析与评价第21-30页
 第一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第21-26页
  一、天山北坡经济带评价体系的构建第21-22页
  二、天山北坡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第22-25页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第25-26页
 第二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系统的结构分析第26-28页
  一、产业结构分析第26页
  二、空间结构分析第26-27页
  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分析第27-28页
 第三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系统的功能分析第28-30页
  一、经济带功能的特性第28页
  二、经济带功能的层次第28-29页
  三、天山北坡经济带功能的评价第29-30页
第四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过程分析第30-42页
 第一节 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分析第30-34页
  一、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分析第31-32页
   1. 增长极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第31页
   2. 利益共享第31-32页
   3. 创新动力第32页
   4. 城市化推进第32页
  二、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外生动力分析第32-34页
   1. 物质流第32-33页
   2. 信息流第33页
   3. 资金流第33页
   4. 人才流第33-34页
 第二节 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机制分析第34-39页
  一、经济增长机制第34-37页
   1. 增长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34页
   2. 循环积累因果增长机制第34-36页
   3. 增长极的空间组织第36页
   4.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增长极的确定第36-37页
  二、传导机制第37-38页
  三、调控机制第38页
  四、保障机制第38-39页
 第三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的过程分析第39-42页
  一、经济带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第39-41页
   1. 经济带经济发展的过程第39-40页
   2. 经济带经济发展的规律第40-41页
  二、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阶段第41-42页
第五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潜力、趋势与目标、模式分析第42-55页
 第一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潜力分析第42-47页
  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1. 产业结构制约第42-43页
   2. 体制障碍第43页
   3. 生态制约第43页
   4. 空间跨越大,规划协调难第43-44页
  二、发展潜力分析第44-47页
   1. 潜力之一:电信业第44-45页
   2. 潜力之二:旅游业第45页
   3. 潜力之三:纺织业第45-46页
   4. 潜力之四:民族医药和民族保健食品产业化第46-47页
 第二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目标分析第47-51页
  一、促进发展的因素第47-49页
   1. 战略地位突出第47-48页
   2. 资源组合优越第48页
   3. 经济实力较强第48-49页
   4. 改革开放步伐较快第49页
  二、经济发展的趋势、目标分析第49-51页
   1. 总体发展趋势、目标第49页
   2. 产业发展趋势、目标第49-50页
   3. 城镇化发展趋势、目标第50页
   4. 空间结构发展趋势第50-51页
   5. 经济带功能的预期第51页
 第三节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第51-55页
  1. 从政府和市场作用大小的角度看第52页
  2. 从政策倾斜度大小的角度看第52-53页
  3.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第53-54页
  4. 从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实现方式的角度看第54-55页
第六章 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第55-62页
 一、在宏观经济领域: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第55-58页
  1. 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第55-56页
  2. 尽快制定经济带发展的统一规划第56页
  3. 努力清除体制障碍,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第56-57页
  4. 推动行政区划调整第57页
  5. 努力营造经济大发展的良好环境第57-58页
 二、在中观经济领域: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第58-60页
  1. 优化产业结构第58-59页
  2. 合理产业布局第59-60页
 三、在微观经济领域:企业制度创新第60-62页
  1. 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第60-61页
  2.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后记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EEE802.11a基带调制器的FPGA实现与降低信号峰平比的方法研究
下一篇:点态化的L-Fuzzy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