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时代背景 | 第7页 |
·数字化生活 | 第7页 |
·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 | 第7页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信息时代产品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 第7-8页 |
·信息设计学科的出现 | 第8页 |
·课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8-11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0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界面设计的基本理论 | 第11-16页 |
·人机界面的概念 | 第11-13页 |
·界面的起源和本质 | 第11页 |
·人机界面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人机交互 | 第12-13页 |
·人机界面学的发展 | 第13-14页 |
·硬件人机界面学的发展 | 第13页 |
·软件人机界面学的发展 | 第13-14页 |
·界面设计理论的交叉性 | 第14-16页 |
·认知心理学 | 第14页 |
·人机工程学 | 第14页 |
·产品语义学 | 第14-15页 |
·智能人机界面 | 第15页 |
·艺术设计 | 第15页 |
·社会学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信息产品界面的基本概念 | 第16-20页 |
·信息产品的概念 | 第16-17页 |
·数字化生活 | 第16页 |
·信息产品 | 第16页 |
·信息产品的分类 | 第16-17页 |
·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 | 第17页 |
·信息产品的特性 | 第17-18页 |
·信息产品的界面 | 第18-20页 |
第四章 信息产品的界面要素分析 | 第20-37页 |
·信息产品界面系统分析 | 第20-24页 |
·界面设计的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比较 | 第20-23页 |
·人-机-环境系统因素分析的方法 | 第23-24页 |
·人的因素 | 第24-27页 |
·用户模型 | 第24-25页 |
·认知过程 | 第25-26页 |
·记忆因素 | 第26-27页 |
·机的因素 | 第27-33页 |
·信息产品的硬件界面 | 第27-29页 |
·信息产品的软件界面 | 第29-32页 |
·硬件界面与软件界面的关联界面 | 第32-33页 |
·环境因素 | 第33-34页 |
·使用状况与环境 | 第33页 |
·携带方式 | 第33-34页 |
·信息产品界面新特点 | 第34-37页 |
·高科技化 | 第34-35页 |
·人性化 | 第35-36页 |
·自然化 | 第36-37页 |
第五章 信息产品界面设计原则 | 第37-48页 |
·硬件界面设计原则 | 第37-40页 |
·软件界面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总体原则 | 第40页 |
·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硬件与软件界面结合的设计原则 | 第41-44页 |
·硬、软件界面与人的交互设计 | 第44-46页 |
·人机交互设计遵循的认知原则 | 第44-45页 |
·人机交互设计的设计原则 | 第45-46页 |
·信息产品界面设计基本过程 | 第46-48页 |
·ISO 13407设计过程 | 第46-47页 |
·信息产品界面设计流程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手机界面设计应用分析 | 第48-66页 |
·手机 | 第48页 |
·手机的硬件界面分析 | 第48-52页 |
·功能分析 | 第48-49页 |
·手机的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手机尺寸与颜色分析 | 第51-52页 |
·手机的软件界面分析 | 第52-55页 |
·功能分析 | 第52-54页 |
·软件结构分析 | 第54页 |
·显示与控制元素 | 第54-55页 |
·手机的使用者因素 | 第55-58页 |
·手机定位 | 第55-57页 |
·人机交互因素 | 第57-58页 |
·环境因素 | 第58-59页 |
·使用状态与环境分析 | 第58页 |
·携带过程分析 | 第58-59页 |
·手机界面设计原则 | 第59-61页 |
·手机界面视觉设计原则 | 第59-61页 |
·手机硬软件界面关联对应设计原则 | 第61页 |
·对于Sony Ericsson T618的界面研究 | 第61-64页 |
·指定执行项目 | 第61-62页 |
·实验步骤 | 第62页 |
·初步实验结论与设计改进 | 第62-64页 |
·手机设计流行趋势 | 第64-6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6页 |
·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