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软件故障树建模与分析研究
引言 | 第1-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0页 |
·计算机辅助建模与分析概述 | 第18-19页 |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 第19-25页 |
·背景 | 第19-21页 |
·建模方法和分析目标 | 第21-24页 |
·缺陷和不足 | 第24页 |
·应用方式 | 第24-25页 |
·软件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 第25-28页 |
·背景 | 第25-26页 |
·建模和分析简介 | 第26-27页 |
·应用概况 | 第27-28页 |
·缺陷和不足 | 第2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方式 | 第28-29页 |
·远期目标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组织方式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2章 软件故障树的建模和分析方法以及应用举例 | 第30-46页 |
·软件故障树的建模方法 | 第30-33页 |
·准备工作 | 第30-31页 |
·失效模式模板 | 第31-32页 |
·基本方法 | 第32-33页 |
·软件故障树的分析方法 | 第33-36页 |
·定性分析 | 第33页 |
·定量分析 | 第33-34页 |
·基本方法 | 第34-36页 |
·应用举例 | 第36-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软件故障树分析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 第46-61页 |
·软件故障树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本质 | 第46-51页 |
·两个阵营 | 第46-47页 |
·最弱前置条件 | 第47-50页 |
·软件故障树分析法基本原理和本质 | 第50-51页 |
·软件故障树分析法的优点和缺点 | 第51-60页 |
·软件测试的优点和缺点 | 第51-52页 |
·程序正确性证明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 第52-53页 |
·其他分析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 第53-57页 |
·软件故障树分析法优点和缺点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软件故障树自动建模算法的设计 | 第61-86页 |
·自动建模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第61页 |
·算法的设计 | 第61-80页 |
·准备工作 | 第61-63页 |
·算法总述 | 第63-64页 |
·词法分析过程 | 第64-68页 |
·词法分析器的作用 | 第64页 |
·状态转换图 | 第64-66页 |
·状态转换图的实现 | 第66-68页 |
·语法分析过程 | 第68-76页 |
·语法分析器的作用 | 第68-69页 |
·文法的构造 | 第69-71页 |
·递归下降分析器 | 第71-72页 |
·语法制导翻译 | 第72-76页 |
·扩展语法树 | 第76-77页 |
·故障树的生成 | 第77-80页 |
·算法的应用举例 | 第80-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软件故障树快速分析算法的设计 | 第86-112页 |
·快速分析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 第86页 |
·算法的设计 | 第86-110页 |
·预备知识 | 第86-87页 |
·算法总述 | 第87-88页 |
·故障树逻辑简化 | 第88-95页 |
·贪心算法简介 | 第88-89页 |
·基于贪心策略的故障树逻辑简化 | 第89-95页 |
·故障树模块划分 | 第95-99页 |
·事件编号 | 第99-100页 |
·模块求解 | 第100-108页 |
·割集矩阵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 第100-102页 |
·扩展割集矩阵的定义和展开规则 | 第102-103页 |
·模块最小割集的求解 | 第103-107页 |
·几个启发式规则 | 第107-108页 |
·模块顶事件概率的求解 | 第108页 |
·模块结果合成 | 第108-109页 |
·模块最小割集的合成 | 第108-109页 |
·模块顶事件概率的合成 | 第109页 |
·数据结构 | 第109-110页 |
·算法的测试 | 第110-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12-118页 |
·总结 | 第112-115页 |
·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112-113页 |
·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 第113-115页 |
·展望 | 第115-118页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