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核基因受体位点识别问题的研究
目 录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 论 | 第8-16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基因识别 | 第8-9页 |
·受体位点识别及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隐Markov模型在受体位点识别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受体位点识别中的应用 | 第11-13页 |
·支持向量机在受体位点识别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6页 |
第2章 受体位点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分析 | 第16-30页 |
·引言 | 第16页 |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 第16-19页 |
·GenBank数据库 | 第17-18页 |
·EMBL核酸序列数据库 | 第18页 |
·DDBJ数据库 | 第18-19页 |
·剪接位点HS~3D数据库 | 第19-22页 |
·受体位点数据库及数据分析 | 第22-29页 |
·受体位点数据库的建立 | 第22-24页 |
·受体位点数据分析 | 第24-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LVQ网络的受体位点识别模型 | 第30-40页 |
·引言 | 第30页 |
·受体位点识别问题描述 | 第30-31页 |
·受体位点识别步骤 | 第30页 |
·受体位点数据编码方式 | 第30-31页 |
·基于LVQ网络的受体位点识别模型 | 第31-36页 |
·LVQ网络结构 | 第32-33页 |
·LVQ算法 | 第33-36页 |
·受体位点识别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受体位点样本组成及长度选取 | 第36-37页 |
·评估方法 | 第3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分支位点与受体位点识别的关系研究 | 第40-51页 |
·引言 | 第40-41页 |
·受体位点识别模型 | 第41-44页 |
·数据编码方式 | 第41页 |
·基于BP网络的受体位点识别模型 | 第41-44页 |
·分支位点与受体位点识别的关系实验 | 第44-48页 |
·受体位点样本组成及长度选取 | 第44-45页 |
·评估参数 | 第4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BP网络与LVQ网络识别性能比较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受体位点Motif模型与受体位点识别 | 第51-60页 |
·引言 | 第51页 |
·受体位点统计模型 | 第51-54页 |
·建立受体位点数据集 | 第54-55页 |
·受体位点Motif模型及Motif集的建立 | 第55-57页 |
·受体位点Motif模型 | 第55-56页 |
·建立受体位点Motif数据集 | 第56-57页 |
·判别条件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