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性声明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 ·植物激素与体细胞胚的发生 | 第11页 |
| ·基因型的影响 | 第11页 |
| ·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12-13页 |
| ·基因型的选择 | 第13页 |
|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3-14页 |
| ·激素配比 | 第14-15页 |
| ·复合添加物的选择 | 第15页 |
| ·原生质体的培养及其他研究 | 第15-16页 |
| ·现存问题 | 第16页 |
| ·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2 紫花苜蓿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7-43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 ·外植体的制备 | 第17页 |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17-19页 |
| ·观察与统计方法 | 第19-20页 |
| ·实验步骤 | 第20-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40页 |
| ·诱导愈伤组织 | 第21-30页 |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0-38页 |
| ·生根培养基的选择和苗的移栽 | 第38-40页 |
| ·讨论 | 第40-43页 |
| ·不同外植体的选择对苜蓿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40页 |
| ·不同的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苜蓿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40-41页 |
| ·植物激素诱导时间与胚状体的形成 | 第41页 |
| ·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植株再生能力的差异 | 第41-43页 |
| 3 紫花苜蓿愈伤组织及体细胞胚的细胞学观察 | 第43-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不同配方对产生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的影响 | 第44页 |
| ·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学观察 | 第44页 |
| ·体细胞胚发生的各个阶段的细胞学观察 | 第44-45页 |
| ·愈伤组织产生不定根的细胞学观察 | 第45页 |
| ·讨论 | 第45-48页 |
| ·不同浓度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组合对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45页 |
| ·体细胞胚的起源 | 第45页 |
| ·胚性细胞与非胚性细胞的关系 | 第45-48页 |
| 4 紫花苜蓿愈伤组织中内源激素的分析 | 第48-56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 ·研究方法 | 第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 ·愈伤组织产生体细胞胚前后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48-50页 |
| ·不同部位外植体愈伤组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 ·不同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及其浓度对愈伤组织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51-53页 |
| ·不同品种愈伤组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5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个人简介 | 第61-62页 |
| 导师简介 | 第62-63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
| 附图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