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导言 | 第1-24页 |
一、 保障措施存在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 第15-19页 |
二、 保障措施制度应较反倾销制度得到更多的重视 | 第19-21页 |
三、 滥用保障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害 | 第21-24页 |
中篇 保障措施的适用 | 第24-51页 |
一、 保障措施适用的实质条件的界定 | 第24-38页 |
(一) 、 《保障措施协定》与GATT第19条的关系及“意外情况的发展”问题 | 第24-25页 |
(二) 、 其他实质条件的界定 | 第25-38页 |
二、 如何实现“非歧视性”要求 | 第38-44页 |
(一)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WTO的关系 | 第38-40页 |
(二) 、 区域贸易安排不应成为保障措施“非歧视性”的例外 | 第40-43页 |
(三) 、 配额分配可以保证“非歧视性”的灵活性 | 第43-44页 |
三、 关于发展中国家豁免的问题 | 第44-47页 |
四、 从美国“201条款”看《保障措施协定》与国内法的冲突 | 第47-51页 |
下篇 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 | 第51-62页 |
一、 特保条款与《保障措施协定》的不同之处 | 第51-56页 |
(一) 、 启动保障措施的实质要件不同、标准降低 | 第51-53页 |
(二) 、 针对中国产品出口采取的保障措施可以具有“歧视性” | 第53页 |
(三) 、 保障措施的实施程序不同 | 第53-54页 |
(四) 、 中国特殊保障措施透明度要求低 | 第54-55页 |
(五) 、 中国的报复能力减弱 | 第55页 |
(六) 、 牺牲了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 | 第55-56页 |
(七) 、 针对纺织品的特保措施 | 第56页 |
二、 对特殊保障措施的具体对策 | 第56-62页 |
(一) 、 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实现良性互动 | 第57-58页 |
(二) 、 国内产业加速自身完善、提高抗风险能力 | 第58-59页 |
(三) 、 充分运用《对外贸易投资壁垒调查暂行规则》保护我国出口贸易 | 第59页 |
(四) 、 熟练掌握《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的内容,防止外国滥用特保措施 | 第59-61页 |
(五) 、 积极参与并推动有关保障措施规则的制定和修改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