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23页 |
·摩擦材料概述 | 第13-14页 |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配方 | 第15-18页 |
·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 第18-22页 |
·摩擦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材料磨损性能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材料磨损失效分析 | 第22-23页 |
·摩擦材料冲击性能研究 | 第23页 |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23页 |
·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铜基粉末冶金摩擦材料配方及工艺 | 第25-34页 |
·材料的配方 | 第25-26页 |
·组元的选取分析 | 第26-27页 |
·材料制备工艺 | 第27-28页 |
·样品的组织结构 | 第28-31页 |
·材料的力学性质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三种铜基粉末冶金材料的摩擦磨损实验 | 第34-43页 |
·摩擦系数的计算 | 第34-35页 |
·材料摩擦系数随速度的变化 | 第35-39页 |
·材料摩擦系数随制动压力的变化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材料高温疲劳磨损性能测试及磨损规律研究 | 第43-71页 |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43页 |
·材料摩擦系数的测定 | 第43-48页 |
·静摩擦系数的测定 | 第44页 |
·动摩擦系数随循环次数变化曲线的测定 | 第44-48页 |
·材料磨损量的测定 | 第48-52页 |
·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分析 | 第52-65页 |
·材料的摩擦机理 | 第52-53页 |
·材料的磨损机理 | 第53-65页 |
·疲劳磨损 | 第53-54页 |
·腐蚀(氧化)磨损 | 第54-56页 |
·磨粒磨损 | 第56-58页 |
·粘着磨损 | 第58-65页 |
·材料的失效分析及讨论 | 第65-67页 |
·磨损规律和摩擦系数随温度变化曲线拟合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材料静态和动态冲击性能研究 | 第71-103页 |
·准静态性能测试 | 第71-74页 |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71页 |
·准静态实验曲线 | 第71-72页 |
·材料泊松比的测量 | 第72-74页 |
·弹性泊松比的测量 | 第72-73页 |
·塑性泊松比和屈服后应变硬化率的测量 | 第73-74页 |
·动态试验需注意的问题及一维应力波理论 | 第74-76页 |
·动态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第76-84页 |
·实验设备 | 第76-77页 |
·实验方法 | 第77-79页 |
·动静态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 第79-84页 |
·本构关系的拟合 | 第84-87页 |
·被动围压的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第87-90页 |
·两种动态工况下力学性能及微观分析比较 | 第90-101页 |
·两种工况几个参数的变化 | 第91-92页 |
·两种工况的微观分析比较 | 第92-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铜基粉末冶金闸瓦/闸片刹车温度场分布数值模拟 | 第103-121页 |
·建立热耦合方程 | 第103-106页 |
·闸瓦/闸片网络划分 | 第106-110页 |
·边界条件、材料特性及摩擦条件的考虑 | 第110-113页 |
·力边界条件 | 第110页 |
·热边界条件 | 第110页 |
·摩擦接触模型 | 第110-111页 |
·摩擦条件的考虑 | 第111-113页 |
·输入参数一览表 | 第113-114页 |
·闸瓦的计算结果 | 第114-117页 |
·闸片的计算结果 | 第117-119页 |
·摩擦材料表面温度的测量 | 第119-120页 |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结果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结论 | 第121-122页 |
·研究展望 | 第122页 |
·本研究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预测 | 第122-124页 |
·经济效益 | 第122-123页 |
·社会效益 | 第123页 |
·环境效益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附录一 说明 | 第132-133页 |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3-136页 |
附录三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 第136-137页 |
附录四 科技查新报告 | 第137-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