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 引言 | 第13页 |
2 再生稻的栽培历史与产量水平 | 第13-14页 |
3 再生稻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21页 |
·再生稻的遗传育种 | 第14-16页 |
·再生稻的高产生理 | 第16-17页 |
·再生稻的生态 | 第17-18页 |
·再生稻栽培技术 | 第18-21页 |
4 再生稻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动向 | 第21-23页 |
5 本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再生稻高产栽培的气候特征 | 第24-33页 |
1 引言 | 第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再生稻高产示范片产量水平 | 第25-26页 |
·再生稻高产气候生态 | 第26-32页 |
·尤溪县稻作气候动态 | 第26-27页 |
·再生稻不同播期的生育日数和气候条件 | 第27页 |
·再生稻不同播期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及光能利用率 | 第27-31页 |
·再生稻最佳生育期及产量潜力分析 | 第31-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高产再生稻的库源结构特征 | 第33-48页 |
1 引言 | 第3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高产再生稻库的结构 | 第34-41页 |
·再生稻产量与各构成因素之间的相关 | 第34-35页 |
·库容量各层次结构中构成因素对目标因素的贡献率 | 第35-38页 |
·高产再生稻库的结构指标 | 第38-41页 |
·高产再生稻源的结构 | 第41-46页 |
·再生稻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指数的相关 | 第41-42页 |
·再生稻高产源各层次结构中构成因素对目标因素的贡献 | 第42-44页 |
·高产再生稻源的结构指标 | 第44-46页 |
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高产再生稻的根系形态及其机能 | 第48-55页 |
1 引言 | 第4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再生稻品种的根系形态及机能与产量的关系 | 第49-51页 |
·再生稻不同促芽促苗N水平的根系机能及与产量的关系 | 第51-52页 |
·再生稻不同时期的根系机能与产量的关系 | 第52-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高产再生稻的N素吸收积累特性 | 第55-70页 |
1 引言 | 第5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9页 |
·头季不同施N水平的N素吸收积累特性 | 第56-64页 |
·稻株吸N量与头季施N量的关系 | 第56页 |
·稻株N素的吸收积累动态 | 第56-59页 |
·新生器官对各类N源N的吸收动态 | 第59-61页 |
·不同施N水平的干物质生产 | 第61-62页 |
·不同施N水平的产量效应 | 第62-64页 |
·再生稻不同促芽苗N肥水平的N素吸收积累特性 | 第64-69页 |
·稻株吸N量与促芽促苗N施用量的关系 | 第64-66页 |
·稻株N素的积累运转动态 | 第66页 |
·不同促芽促苗N肥的干物质生产 | 第66页 |
·促芽促苗N肥的增产效应 | 第66-69页 |
4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高产再生稻主要性状相关的分析与基因定位 | 第70-83页 |
1 引言 | 第7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1页 |
·亲本及F_2群体各主要性状表现 | 第72页 |
·F_2群体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77页 |
·再生稻主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第77-81页 |
·区间定位法Additive模型的QTL定位和效应分析 | 第78-80页 |
·区间定位法Free模型的QTL定位和效应分析 | 第80-81页 |
·多效性QTL和成簇分布QTLs | 第81页 |
4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3-91页 |
1 再生稻高产的气候生态 | 第83-84页 |
2 高产再生稻的库源结构特征 | 第84-86页 |
3 高产再生稻的根系形态及其机能 | 第86-87页 |
4 高产再生稻的N素吸收积累特性 | 第87-88页 |
5 高产再生稻的主要性状相关与基因定位 | 第88-89页 |
6 本研究创新点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附件 | 第99-10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