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5页 |
1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2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3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的地理概况和钻孔 | 第15-20页 |
第一节 苏北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15-17页 |
1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2 、 地质地貌 | 第16页 |
3 、 气候特征 | 第16-17页 |
4 、 植被类型 | 第17页 |
第二节 钻孔概况 | 第17-20页 |
第三章 孢粉学研究方法与~(14)C年龄 | 第20-25页 |
第一节 孢粉学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 、 野外考察与样品采集 | 第20页 |
2 、 实验室分析 | 第20-21页 |
3 、 孢粉的鉴定与统计 | 第21-22页 |
4 、 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 第22页 |
5 、 古生态重建方法--聚类分析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兴化孔的~(14)C测年数据 | 第23-25页 |
1 、 ~(14)C测年方法简介 | 第23页 |
2 、 ~(14)C测年的基本原理 | 第23页 |
3 、 兴化孔的~(14)C测年数据 | 第23-24页 |
4 、 兴化孔部分样品的年龄推算 | 第24-25页 |
第四章 孢粉分析结果 | 第25-37页 |
1 、 化石孢粉分析 | 第25-26页 |
2 、 变量(孢粉类型)的选取及原始数据的建立 | 第26页 |
3 、 孢粉百分比和浓度的概念及其利弊 | 第26-27页 |
4 、 孢粉组合带划分及特征 | 第27-32页 |
5 、 植被演化与气候变化 | 第32-37页 |
第五章 苏北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 第37-44页 |
1 、 温度代用指标的建立 | 第37页 |
2 、 木本百分比曲线和SPECMAP曲线的对比以及钻孔年代的界定 | 第37-40页 |
3 、 苏北盆地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植被演替 | 第40页 |
4 、 苏北盆地古气候变化序列研究 | 第40-4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 第44-48页 |
1 、 结论 | 第44-45页 |
2 、 对比与讨论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图1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