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0页 |
一、 研究的意义 | 第6页 |
二、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 第6-7页 |
三、 灰色聚类的应用研究 | 第7-8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第8页 |
五、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8页 |
六、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第一章 县(市)科技实力评价 | 第10-14页 |
·科技发展的历史意义 | 第10页 |
·我国对县(市)科技发展的认识 | 第10-12页 |
·现有主要科技评价方法介绍 | 第12页 |
·国内外科技实力评价研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聚类分析法概述 | 第14-21页 |
·聚类技术及其发展 | 第14-18页 |
·聚类概论 | 第14页 |
·聚类分析技术的特点 | 第14-16页 |
·聚类技术的发展 | 第16-17页 |
·模糊聚类分析法 | 第17-18页 |
·灰色聚类分析法 | 第18-21页 |
·灰色聚类分析法定义 | 第18-19页 |
·灰色聚类与模糊聚类的区别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县(市)级科技实力评价过程 | 第21-28页 |
·县(市)级科技实力评价一般程序 | 第21页 |
·数据的预处理及指标体系确定阶段 | 第21-23页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21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 第21-23页 |
·灰色定权聚类分析阶段 | 第23-25页 |
·选择灰色定权聚类分析法的原因 | 第23页 |
·县(市)科技实力评价灰色定权聚类模型 | 第23-25页 |
·结合模糊综合评判对各县(市)整体进行评价 | 第25-26页 |
·聚类结果的分析阶段 | 第26-27页 |
·决策树的概念 | 第26页 |
·决策树的生成 | 第26-27页 |
·根据聚类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阶段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灰色聚类分析法在江苏(县级)科技实力评价中的应用 | 第28-50页 |
·初步分析 | 第28页 |
·指标的选取及预处理 | 第28-32页 |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9页 |
·县(市)级科技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1页 |
·对各项指标的具体说明 | 第31-32页 |
·权重的确定 | 第32页 |
·应用灰色定权聚类法进行综合评估 | 第32-39页 |
·各指标子灰类临界值 | 第32-33页 |
·对应于子灰类临界值的白化权函数 | 第33-34页 |
·灰色定权聚类分析 | 第34-39页 |
·灰色聚类结果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39-42页 |
·应用决策树解释聚类结果 | 第42-49页 |
·灰关联聚类法 | 第42-43页 |
·决策树分析 | 第43-49页 |
·几点说明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江苏省县(市)科技实力分析 | 第50-54页 |
·江苏省县(市)科技进步情况分析 | 第50-52页 |
·县(市)科技投入分析 | 第50-51页 |
·县(市)科技活动分析 | 第51页 |
·县(市)科技产出分析 | 第51-52页 |
·江苏省县(市)科技发展战略对策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