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9页 |
1 先秦儒家及其德育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9-15页 |
·儒家思想、先秦儒家思想概述 | 第9-10页 |
·儒家思想 | 第9页 |
·先秦儒家思想 | 第9-10页 |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0-11页 |
·经济下移 | 第10页 |
·政治下移 | 第10-11页 |
·文化教育下移 | 第11页 |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1-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应用价值 | 第13-15页 |
2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梳理及评价 | 第15-31页 |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 第15-17页 |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 第15页 |
·孟子:性善论 | 第15-16页 |
·荀子:性恶论 | 第16-17页 |
·先秦儒家德育价值 | 第17-18页 |
·先秦儒家德育目标 | 第18-20页 |
·最高目标:塑造“圣人”人格 | 第18-19页 |
·现实目标:构建“君子”人格 | 第19-20页 |
·先秦儒家德育内容 | 第20-24页 |
·以“仁”、“义”为核心 | 第20-22页 |
·以“礼”为外在形式 | 第22-24页 |
·先秦儒家德育方法 | 第24-28页 |
·自我修养法 | 第24-26页 |
·道德施教法 | 第26-28页 |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评价 | 第28-31页 |
3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 第31-40页 |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德育主体的意义 | 第31-34页 |
·继承先秦儒家德育至上思想,坚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 第31-32页 |
·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 第32-33页 |
·发扬儒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思想,注重自身道德修养 | 第33-34页 |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德育客体的意义 | 第34-37页 |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内涵为塑造现代社会理想人格提供了参考 | 第34-35页 |
·先秦儒家自我道德修养法为加强青少年自我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导 | 第35-37页 |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德育环境的意义 | 第37-40页 |
·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德育环境的育人作用 | 第37页 |
·努力优化德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