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前言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差异基因的克隆 | 第19-50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一、 组织来源 | 第19页 |
二、 生化试剂 | 第19-20页 |
三、 实验设备 | 第20页 |
实验步骤 | 第20-42页 |
一、 肿瘤标本RNA和mRNA的抽提 | 第20-23页 |
·取材 | 第20页 |
·实验器皿预处理 | 第20-21页 |
·组织总RNA的制备 | 第21页 |
·寡聚纤维素纯化mRNA | 第21-22页 |
·样品紫外分光检测及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2页 |
结果 | 第22-23页 |
二、 双链cDNA合成及酶切 | 第23-25页 |
·合成第一链 | 第23页 |
·合成第二链 | 第23-24页 |
·RsaI酶切 | 第24页 |
·鉴定酶切效果 | 第24-25页 |
结果 | 第25页 |
三、 双链cDNA的接头连接 | 第25-28页 |
·接头的连接 | 第25-26页 |
·检测连接效率 | 第26-28页 |
结果 | 第28页 |
四、 两次消减杂交 | 第28-30页 |
·第一次杂交 | 第28-29页 |
·第二次杂交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页 |
五、 两次抑制性PCR | 第30-33页 |
·两次PCR | 第30-32页 |
·分析PCR消减效率 | 第32-33页 |
结果 | 第33页 |
六、 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 第33-36页 |
·配制LB液体和固体培养基 | 第33-34页 |
·DNA重组 | 第34页 |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 第34页 |
·转化 | 第34-35页 |
·质粒抽提 | 第35-36页 |
·双酶切 | 第36页 |
结果 | 第36页 |
七、 克隆鉴定分析 | 第36-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第二部分 差异基因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定量分析 | 第50-69页 |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一、 组织来源 | 第50页 |
二、 生化试剂 | 第50-51页 |
三、 实验设备 | 第51页 |
实验步骤 | 第51-61页 |
一、 肿瘤标本RNA和mRNA的抽提 | 第51-52页 |
二、 cDNA合成 | 第52-54页 |
·引物设计 | 第52-53页 |
·逆转录合成cDNA | 第53-54页 |
·分光光度计对cDNA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 第54页 |
三、 优化PCR反应参数 | 第54-60页 |
·优化Mg~(2+)浓度 | 第54-55页 |
·优化循环参数 | 第55-56页 |
结果 | 第56-60页 |
四、 比较差异基因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差异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综述1 抑制性消减杂交 | 第71-80页 |
综述2 脑胶质瘤的基因变化 | 第80-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