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视野中的单位行为
| 引言 | 第1-11页 |
| 第一章 单位行为的主体 | 第11-23页 |
| 一、单位的含义 | 第11-12页 |
| 二、单位的本质 | 第12-13页 |
| 三、单位的特征 | 第13-16页 |
| 四、需要具体讨论的几种“单位”形态 | 第16-23页 |
| 1. 机关 | 第16-17页 |
| 2. 分支机构和内设部门 | 第17-19页 |
| 3. 私营公司、企业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单位行为的意志与单位的行为模式 | 第23-38页 |
| 一、单位意志的含义和主要特点 | 第23-24页 |
| 二、反映单位意志的形式、载体 | 第24-29页 |
| 1. 以单位名义是判断单位意志的必要条件 | 第24-26页 |
| 2. 单位意志主要表达形式和载体 | 第26-29页 |
| 三、单位意志与利益的关系 | 第29-33页 |
| 1. 利益归属是判断单位意志的主要依据 | 第29-30页 |
| 2. 对利益的追求是单位行为普遍的特征 | 第30页 |
| 3. 利益的归属不能直接判明单位意志 | 第30-33页 |
| 四、单位行为的模式 | 第33-38页 |
| 1. 单位行为应当具有范围的限制 | 第33-35页 |
| 2. 单位行为的主要模式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单位行为的责任 | 第38-51页 |
| 一、单位责任实现的几种方式 | 第38-39页 |
| 二、单位责任分配的几种理论 | 第39-41页 |
| 三、单位责任的再认识 | 第41-46页 |
| 四、单位责任的除外情形 | 第46-51页 |
| 1. 单位人格否认是单位责任的除外情形 | 第46-47页 |
| 2. 产生单位人格否认的原因 | 第47页 |
| 3. 单位人格否认的意义 | 第47-48页 |
| 4. 单位人格否认的主要情形 | 第48-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4页 |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