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一般理论和我国立法模式 | 第8-14页 |
第一节 当前处理刑事案件赔偿问题的三种模式 | 第8-10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模式和价值定位 | 第10-11页 |
第三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本质和特征探析 | 第11-14页 |
第二章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检讨分析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立法思想、内容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立法技术上的欠缺 | 第16-18页 |
第三节 救济途径不规范,彼此间存在冲突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实践运行中的问题和思考 | 第21-36页 |
第一节 立案司法操作及案件受理范围的告知权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主体审查及把握 | 第23-30页 |
第三节 案件实体处理中的问题 | 第30-34页 |
第四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上的问题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合理机制的完善 | 第36-46页 |
第一节 准确定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司法理念 | 第36-38页 |
第二节 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 | 第38-40页 |
第三节 解决和协调立法冲突 | 第40-43页 |
第四节 建立国家特殊补偿原则 | 第43-44页 |
第五节 规范程序立法,完善救济途径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