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序言 | 第6-7页 |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与马克思所实现的人本理论革命 | 第7-15页 |
(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前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萌芽 | 第7-8页 |
(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领域,从哲学人类学层次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与人自身状况 | 第8-13页 |
1 、 马克思对人自身状况和异化的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上的 | 第8-9页 |
2 、 从异化的角度分析人是马克思跳出国民经济学框架对现实社会的哲学人类学批判 | 第9-11页 |
3 、 马克思人本理论的革命 | 第11-13页 |
(三) 从劳动异化中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引申 | 第13-15页 |
二、 《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扬弃异化的主体力量和新哲学的论述 | 第15-22页 |
(一) 马克思聚焦现实实物世界,注目于无产阶级非人性的生存条件 | 第16-19页 |
1 、 马克思把人本同现实实物世界相联系 | 第16-18页 |
2 、 无产阶级是扬弃异化的主体力量 | 第18-19页 |
(二) 无产阶级扬弃异化需要同新哲学相结合 | 第19-22页 |
三、 《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初步建构 | 第22-30页 |
(一) 确立新唯物主义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 第23-24页 |
(二) 马克思以人为主体坐标,从实践出发,以人类自身实践活动格局来说明人类世界、人类思维、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 第24-27页 |
1 、 马克思把人类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 第24-25页 |
2 、 用实践来说明人类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并且理解和解决理论的神秘之所在 | 第25-26页 |
3 、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26-27页 |
(三)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确立并没有摈弃异化的思想,相反使异化的思想奠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 第27-30页 |
1 、 马克思对人及其异化的关注由关注其生存条件转为关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 | 第27-28页 |
2 、 异化的消除来自于“实践变革的力量” | 第28-29页 |
3 、 由于感性活动的革命性,使哲学的功能实现了变革 | 第29-30页 |
四、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深入到人的活动的内在结构,探索异化的根源和人的发展 | 第30-42页 |
(一) 新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人 | 第30-32页 |
1 、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诠释 | 第30-31页 |
2 、 现实的人通过“感性活动”来确认和发展自身 | 第31-32页 |
(二) 现实人的异化 | 第32-38页 |
1 、 异化源于人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 第33-36页 |
2 、 从分工的角度考察异化的表现 | 第36-38页 |
3 、 异化的进步意义 | 第38页 |
(三) 消除异化现象--现实人的发展 | 第38-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