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综述 | 第1-29页 |
1.1 水资源系统的宏观特性分析 | 第9-14页 |
1.1.1 概述 | 第9-10页 |
1.1.2 水资源系统的进化性分析 | 第10-12页 |
1.1.3 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 第12页 |
1.1.4 水资源系统研究遵循的整体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2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综述 | 第14-25页 |
1.2.1 概述 | 第14-15页 |
1.2.2 水质水量综合管理研究 | 第15-18页 |
1.2.3 水资源系统中的经济估算 | 第18-22页 |
1.2.4 经济-水文-环境-制度综合模型(体系) | 第22-25页 |
1.3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 | 第25-27页 |
1.3.1 当前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的方向 | 第25-26页 |
1.3.2 困难与解决途径 | 第26-2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复杂系统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和建模方法 | 第29-44页 |
2.1 系统科学研究进展综述 | 第29-32页 |
2.1.1 系统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 第29-30页 |
2.1.2 自组织理论 | 第30-31页 |
2.1.3 非线性理论和复杂性研究的兴起 | 第31-32页 |
2.2 “还原论”及其局限性 | 第32-33页 |
2.3 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水资源系统 | 第33-35页 |
2.4 受限生成过程建模方法 | 第35-40页 |
2.4.1 受限生成过程的定义 | 第35页 |
2.4.2 受限生成过程建模的基本步骤 | 第35-36页 |
2.4.3 受限生成过程建模的数学描述 | 第36-40页 |
2.5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建模的应用实例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模型理论与框架 | 第44-83页 |
3.1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水资源系统解析 | 第45-50页 |
3.1.1 水资源系统的组成与层次划分 | 第45-48页 |
3.1.2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几对重要的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3.1.3 水资源配置的动力分析 | 第49-50页 |
3.2 模型整体框架 | 第50-83页 |
3.2.1 建模的基本简化原则 | 第51页 |
3.2.2 主体的分类 | 第51-53页 |
3.2.3 模型的框架结构 | 第53-56页 |
3.2.4 模型结构与关键算法 | 第56-83页 |
第四章 模型的数学解法研究 | 第83-105页 |
4.1 模型的解法——嵌套遗传算法 | 第83-97页 |
4.1.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程序实现 | 第83-87页 |
4.1.2 算法分析 | 第87-94页 |
4.1.3 嵌套遗传算法 | 第94-97页 |
4.2 模型的多目标处理方法 | 第97-105页 |
4.2.1 多目标问题求解方法综述 | 第97-98页 |
4.2.2 情景分析法 | 第98-100页 |
4.2.3 切比雪夫方法 | 第100-105页 |
第五章 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整体模型的实现 | 第105-125页 |
5.1 黄河流域的节点概化 | 第105-113页 |
5.2 模型程序结构 | 第113-119页 |
5.2.1 节点与主体的对应关系 | 第113页 |
5.2.2 通用主体模型的实现 | 第113-115页 |
5.2.3 整体模型的基本程序结构 | 第115-119页 |
5.3 模型的数据来源 | 第119页 |
5.4 模型的初步校核 | 第119-125页 |
5.4.1 模型的计算与2000和2001年度流域的实际发生数据对比 | 第120-123页 |
5.4.2 与其它研究成果的对比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模型应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效益分析与水资源配置动力分析 | 第125-145页 |
6.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量与效益分析 | 第125-136页 |
6.1.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概况 | 第125-128页 |
6.1.2 西线工程对比标准方案的计算分析 | 第128-132页 |
6.1.3 调水量的影响与调水效益分析 | 第132-136页 |
6.2 水资源系统的演化动力分析 | 第136-145页 |
6.2.1 地理动力分析 | 第136-139页 |
6.2.2 利益动力分析 | 第139-141页 |
6.2.3 管理动力分析 | 第141-145页 |
第七章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水资源配置整体模型的总结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7.1 模型的特点与不足 | 第145-148页 |
7.1.1 理论的特点 | 第145-146页 |
7.1.2 模型的特点 | 第146-147页 |
7.1.3 理论与模型的不足 | 第147-148页 |
7.2 模型的后续研究工作与发展展望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件 | 第149-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