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 ·管氏肿腿蜂的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 ·肿腿蜂的种类和分布 | 第9页 |
| ·管氏肿腿蜂的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 ·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殖及释放 | 第10-11页 |
| ·管氏肿腿蜂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利用黄粉甲繁育管氏肿腿蜂最适条件的研究 | 第14-27页 |
| ·不同温度条件对利用黄粉甲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影响 | 第14-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4-17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17-18页 |
| ·不同蜂虫比对利用黄粉甲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影响 | 第18-2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3页 |
| ·不同处理方法对利用黄粉甲繁育管氏肿腿蜂的影响 | 第23-2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中间寄主及自然寄主的营养成分分析 | 第27-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 ·寄主水分含量 | 第30页 |
| ·寄主总糖含量 | 第30页 |
| ·寄主总脂含量 | 第30-31页 |
| ·寄主蛋白质含量 | 第31页 |
| ·寄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 | 第31-3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管氏肿腿蜂触角感器的形态功能 | 第33-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 ·观察方法 | 第3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 ·触角的一般形态 | 第33-34页 |
| ·感受器的种类 | 第34-37页 |
| ·雌雄比较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管氏肿腿蜂寄主利它素的初步研究 | 第39-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3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血淋巴利它素的活性 | 第40-41页 |
| ·体表分泌物利它素活性 | 第41-42页 |
| ·虫粪利它素的活性 | 第42页 |
| ·虫粪利它素组分的初步测定 | 第42-4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8页 |
| ·利用黄粉甲做中间寄主繁育管氏肿腿蜂的最适繁育条件 | 第46页 |
| ·管氏肿腿蜂寄生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46-48页 |
| ·管氏肿腿蜂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 | 第46-47页 |
| ·管氏肿腿蜂感受寄主信息的主要器官--触角感受器 | 第47页 |
| ·管氏肿腿蜂寄主利它素的初步研究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附录: 管氏肿腿蜂的主要寄主名录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