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1.1 奥-贝球铁的发展状况 | 第8-9页 |
1.2 奥-贝组织的形成机理 | 第9-10页 |
1.3 奥-贝球铁的生产 | 第10-18页 |
1.3.1 奥-贝球铁的化学成分 | 第10-11页 |
1.3.2 奥-贝球铁的热处理生产工艺 | 第11-16页 |
1.3.3 奥-贝球铁的连续冷却淬火工艺 | 第16-17页 |
1.3.4 奥-贝球铁的合金化铸态工艺 | 第17-18页 |
1.3.4.1 Cu-Nb合金化 | 第17-18页 |
1.3.4.2 Cu-Mo合金化 | 第18页 |
1.3.4.3 Si-Mn合金化 | 第18页 |
1.3.4.4 Mn-Cu合金化 | 第18页 |
1.4 轧辊的发展状况及常用轧辊的特点 | 第18-21页 |
1.4.1 轧辊的发展状况 | 第18-19页 |
1.4.2 常用轧辊及特点 | 第19-21页 |
1.4.2.1 冷硬铸铁轧辊 | 第19页 |
1.4.2.2 无限冷硬铸铁轧辊 | 第19-20页 |
1.4.2.3 球墨铸铁轧辊 | 第20页 |
1.4.2.4 高铬铸铁轧辊 | 第20-21页 |
1.4.2.5 高速钢复合轧辊 | 第21页 |
1.4.2.6 贝氏体球铁轧辊 | 第21页 |
1.5 本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材质的确定 | 第23-49页 |
2.1 试验方法 | 第23-28页 |
2.1.1 原材料 | 第23-24页 |
2.1.2 试验方案的确定 | 第24-25页 |
2.1.3 金属型模具图 | 第25-26页 |
2.1.4 熔炼及浇注工艺 | 第26页 |
2.1.5 试样的制备 | 第26-28页 |
2.1.5.1 Y型试样 | 第26-27页 |
2.1.5.2 拉伸试样 | 第27页 |
2.1.5.3 冲击试样 | 第27页 |
2.1.5.4 金相试样 | 第27页 |
2.1.5.5 扫描电镜分析试样 | 第27-28页 |
2.1.5.6 能谱分析试样 | 第28页 |
2.1.5.7 X射线衍射试样 | 第28页 |
2.1.5.8 硬度的测量 | 第28页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48页 |
2.2.1 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28-31页 |
2.2.1.1 金属型制取铸态奥-贝球铁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 | 第28-29页 |
2.2.1.2 金属型制取铸态奥-贝球铁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第29-31页 |
2.2.2 合金元素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31-40页 |
2.2.2.1 镍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2.2 钼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33-35页 |
2.2.2.3 铜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2.2.2.4 孕育剂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2.2.2.5 小结 | 第40页 |
2.2.3 合金元素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金相组织的影响 | 第40-45页 |
2.2.3.1 合金元素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石墨形态的影响 | 第40-42页 |
2.2.3.2 合金元素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基体组织的影响 | 第42-44页 |
2.2.3.3 合金元素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金相组织的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2.2.4 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45-46页 |
2.2.5 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的能谱分析 | 第46-47页 |
2.2.6 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7-4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回火处理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49-78页 |
3.1 试验方法 | 第49-53页 |
3.1.1 原材料 | 第49-50页 |
3.1.2 试验方案的确定 | 第50-51页 |
3.1.3 金属型模具图 | 第51页 |
3.1.4 熔炼及浇注工艺 | 第51-52页 |
3.1.5 试样的制备 | 第52-53页 |
3.1.5.1 Y型试样 | 第52页 |
3.1.5.2 拉伸试样 | 第52页 |
3.1.5.3 冲击试样 | 第52页 |
3.1.5.4 金相试样 | 第52页 |
3.1.5.5 扫描电镜分析试样 | 第52页 |
3.1.5.6 能谱分析试样 | 第52-53页 |
3.1.5.7 X射线衍射试样 | 第53页 |
3.1.5.8 硬度的测量 | 第53页 |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77页 |
3.2.1 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 | 第53-58页 |
3.2.1.1 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回火处理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的分析计算 | 第53页 |
3.2.1.2 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回火处理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第53-54页 |
3.2.1.3 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回火处理正交试验的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第54-58页 |
3.2.1.4 小结 | 第58页 |
3.2.2 回火处理工艺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58-65页 |
3.2.2.1 回火温度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3.2.2.2 回火时间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3.2.2.3 冷却条件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3.2.2.4 小结 | 第65页 |
3.2.3 回火处理与铸态未处理时机械性能的比较 | 第65-66页 |
3.2.4 回火处理工艺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金相组织的影响 | 第66-71页 |
3.2.4.1 回火处理工艺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石墨形态的影响 | 第66-68页 |
3.2.4.2 回火处理工艺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基体组织的影响 | 第68-71页 |
3.2.4.3 回火处理工艺对金属型铸态奥-贝球铁金相组织的影响分析 | 第71页 |
3.2.5 回火处理试样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71-73页 |
3.2.6 回火处理试样的能谱分析 | 第73-75页 |
3.2.7 回火处理试样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5-7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凝固的温度场模拟 | 第78-102页 |
4.1 导热过程的传热学基本方程 | 第78-84页 |
4.1.1 热平衡微分方程 | 第78-80页 |
4.1.2 热平衡微分方程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 第80-84页 |
4.1.2.1 初始条件 | 第80页 |
4.1.2.2 第一类边界条件 | 第80页 |
4.1.2.3 第二类边界条件 | 第80-81页 |
4.1.2.4 第三类边界条件 | 第81-82页 |
4.1.2.5 第四类边界条件 | 第82-84页 |
4.2 结晶潜热的处理 | 第84-85页 |
4.3 几何形状模型的确定与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假设 | 第85-86页 |
4.3.1 几何形状模型的确定 | 第85页 |
4.3.2 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假设 | 第85-86页 |
4.4 热传导中的变分方法及求解列式 | 第86-89页 |
4.4.1 热传导中的变分方法 | 第86-87页 |
4.4.2 求解列式 | 第87-89页 |
4.4.3 轴对称问题的变分 | 第89页 |
4.5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凝固温度场的程序实现 | 第89-96页 |
4.5.1 内部单元的求解及程序实现 | 第90-92页 |
4.5.1.1 温度插值函数 | 第90-91页 |
4.5.1.2 内部单元的求解及程序实现 | 第91-92页 |
4.5.2 传热边界条件的求解及程序实现 | 第92-96页 |
4.5.2.1 第一类边界条件 | 第92页 |
4.5.2.2 第二类边界条件 | 第92-93页 |
4.5.2.3 第三类边界条件 | 第93-96页 |
4.5.2.4 第四类边界条件 | 第96页 |
4.6 热传导方程的差分格式及解的稳定性 | 第96-98页 |
4.7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凝固温度场模拟的分析计算过程 | 第98-99页 |
4.8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凝固温度场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99-101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的生产 | 第102-108页 |
5.1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生产的工艺参数及铸造简图 | 第102-103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103-105页 |
5.2.1 熔炼及浇注工艺 | 第103-104页 |
5.2.2 金属型模具图 | 第104页 |
5.2.3 试样的制备 | 第104-105页 |
5.2.3.1 Y型试样 | 第104页 |
5.2.3.2 拉伸试样 | 第104页 |
5.2.3.3 冲击试样 | 第104页 |
5.2.3.4 金相试样 | 第104页 |
5.2.3.5 硬度的测量 | 第104-105页 |
5.3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的机械性能 | 第105页 |
5.4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的金相组织 | 第105-106页 |
5.4.1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的石墨形态 | 第105-106页 |
5.4.2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的金相组织 | 第106页 |
5.5 奥-贝球铁复合轧辊的生产使用情况 | 第106-10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论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个人简历 | 第115-11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