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西北地区地震构造解释和构造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4页 |
| ·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沉积盆地类型分类 | 第9-10页 |
| ·层序地层学 | 第10页 |
| ·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盆地基本构造样式 | 第11页 |
| ·反转构造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7页 |
| ·工区位置及勘探概况 | 第14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4-16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贝西北地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 第17-34页 |
| ·研究区地震资料评价 | 第17-18页 |
| ·地震地质统层 | 第18-26页 |
| ·地震地质统层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层位精细标定 | 第19-20页 |
| ·联井地震地质解释与统层 | 第20-22页 |
| ·反射层界面特征 | 第22-26页 |
| ·层位解释与断层解释 | 第26-30页 |
| ·层位解释 | 第26-27页 |
| ·断层解释 | 第27-29页 |
| ·断层组合 | 第29-30页 |
| ·速度求取与构造成图 | 第30-34页 |
| ·速度分析 | 第30页 |
| ·速度求取方法 | 第30-31页 |
| ·变速度构造成图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贝西北地区断裂构造特征 | 第34-53页 |
| ·构造格局及特征 | 第34-38页 |
| ·构造层划分与特征 | 第34-36页 |
| ·断陷期构造单元划分 | 第36页 |
| ·构造带特征 | 第36-38页 |
| ·构造样式分析与圈闭形成 | 第38-46页 |
| ·拉张构造样式 | 第38-42页 |
| ·扭动构造样式 | 第42-44页 |
| ·反转构造样式 | 第44-46页 |
| ·断裂特征 | 第46-53页 |
| ·断裂平面展布特征 | 第46-48页 |
| ·断层系划分及其特征 | 第48-50页 |
| ·断裂活动时期的确定 | 第50-53页 |
| 第四章 贝西北地区地震构造发育史分析 | 第53-62页 |
| ·贝尔凹陷构造演化研究概述 | 第53页 |
| ·研究区构造发育史剖面图的编制 | 第53-60页 |
| ·构造发育史剖面图的编制 | 第54-59页 |
| ·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速率的计算原理 | 第59-60页 |
| ·贝西北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构造与油气的关系 | 第62-66页 |
| ·断裂与油气的关系 | 第62-64页 |
| ·断裂控制圈闭的形成与分布 | 第62-63页 |
|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 第63-64页 |
| ·主要断裂控制烃源岩的分布 | 第64页 |
| ·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 第64-66页 |
| ·研究区油气平面分布规律 | 第64-65页 |
| ·构造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 第65-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详细摘要 | 第73-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