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耐湿性研究及种质资源筛选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9-13页 |
·湿害的成因、分布及农业抗湿策略 | 第9-10页 |
·国内麦类耐湿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耐湿研究现状 | 第12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2-1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8页 |
·供试品种 | 第13-14页 |
·试验设计 | 第14页 |
·调查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14页 |
·大麦耐湿性的表示 | 第14页 |
·统计分析 | 第14-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48页 |
·湿害对大麦各性状的影响 | 第18-22页 |
·湿害对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的影响 | 第18-19页 |
·湿害对大麦单穗性状的影响 | 第19-20页 |
·湿害对大麦单株干物重、主茎绿叶数的影响 | 第20-21页 |
·湿害对大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21-22页 |
·湿害对大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22页 |
·大麦重要性状耐湿指数的方差分析 | 第22-25页 |
·大麦产量性状耐湿指数的方差分析 | 第22-23页 |
·大麦株型特征耐湿指数的方差分析 | 第23-24页 |
·大麦叶绿素、绿叶数耐湿指数的方差分析 | 第24-25页 |
·大麦耐湿性的遗传潜势 | 第25-28页 |
·大麦耐湿性的因子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 | 第28-31页 |
·大麦耐湿指数的因子分析 | 第28-30页 |
·大麦耐湿指数的典范相关分析 | 第30-31页 |
·大麦耐湿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1-39页 |
·二棱大麦各性状耐湿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多棱大麦各性状耐湿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2-37页 |
·皮大麦各性状耐湿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7页 |
·裸大麦各性状耐湿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7页 |
·江浙沪大麦各性状耐湿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外地大麦各性状耐湿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8页 |
·国外大麦各性状耐湿指数的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大麦耐湿种质筛选方法的研究 | 第39-45页 |
·大麦耐湿性的评价和分类 | 第39-43页 |
·大麦产量因子耐湿指数的系统聚类 | 第43-45页 |
·大麦耐湿种质资源的筛选 | 第45-47页 |
·耐湿大麦的生态类型和区域分布 | 第45页 |
·湿害严重的大麦品种 | 第45页 |
·高度耐湿和比较耐湿品种 | 第45-46页 |
·中度耐湿大麦品种 | 第46-47页 |
·湿害严重与耐湿大麦的比较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2页 |
·湿害对大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大麦性状耐湿性内在关系及耐湿性鉴定指标 | 第49-50页 |
·大麦耐湿性的遗传潜势 | 第50页 |
·大麦耐湿性分类方法的比较 | 第50-51页 |
·大麦耐湿品种的筛选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表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