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皮科论文--现代医学皮肤病、性病论文

荨麻疹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引言第1-20页
第一部分 荨麻疹古今研究概况第20-34页
 一、 中医病名溯源第20-22页
 二、 古代研究概况第22-25页
  (一) 病因病机第22-23页
   1. 外感六淫第22页
   2. 内伤情志第22页
   3. 饮食失宜第22-23页
   4. 体质因素第23页
  (二) 症状表现第23页
  (三) 证治方药第23-25页
 三、 现代研究概况第25-33页
  (一) 基础研究第25-29页
   1.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第25-26页
   2. 西医病因病机认识第26-29页
  (二) 临床研究第29-31页
   1. 中医辨证研究第29-30页
   2. 辨证微观化研究第30页
   3. 治则治法研究第30-31页
   4. 临证经验介绍第31页
  (三) 实验研究第31-33页
   1. 发病与脏腑关系研究第31-32页
   2. 复方药效学研究第32-33页
 四、 诊断标准第33-34页
  (一) 病名诊断标准第33-34页
  (二) 证类诊断标准第34页
  (三) 分类诊断标准第34页
第二部分 荨麻疹方药证治规律研究第34-72页
 一、 课题的设计第34-38页
  (一) 统计学方法在中医文献研究中的应用第34-36页
  (二) 课题的设计第36-38页
   1. 研究目的、方法和统计学依据第36-37页
   2.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37-38页
   3. 数据的规范及数据库的建立第38页
 二、 方剂分布概况第38-39页
 三、 各个历史时期方药证治状况第39-52页
  (一) 元代以前第39-43页
   1. 频率分析第39-41页
   2. 因子分析第41-42页
   3. 聚类分析第42-43页
  (二) 明清时期第43-47页
   1. 频率分析第43-44页
   2. 因子分析第44-46页
   3. 聚类分析第46-47页
  (三) 近现代第47-52页
   1. 频率分析第47-49页
   2. 因子分析第49-50页
   3. 聚类分析第50-52页
 四、 各个历史时期方药证治沿革述评第52-58页
  (一) 药频的演变分析第52-58页
  (二) 聚类方的演变分析第58页
 五、 全部方药证治规律研究第58-67页
  (一) 频率分析第58-65页
  (二) 聚类分析第65-66页
  (三) 因子分析第66-67页
 六、 各类药物之间配伍关系规律研究第67-72页
第三部分 讨论第72-83页
 一、 荨麻疹病因病机探讨第72-77页
  (一) 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第72-74页
   1. 外感六淫第72-73页
   2. 情志所伤第73页
   3. 饮食不当第73页
   4. 病理产物第73-74页
  (二) 机体抗病能力的降低第74-76页
   1. 体质因素第74-75页
   2. 脏腑功能失调第75-76页
  (三) 病位的确定第76页
  (四) 发病机理假说第76-77页
   1. 急性荨麻疹发病机理假说第77页
   2. 慢性荨麻疹发病机理假说第77页
 二、 荨麻疹辨证论治规律第77-83页
  (一) 临证思路第77-79页
   1. 抓住主证第77页
   2. 确定病位第77-78页
   3. 分清急慢第78页
   4. 调和营卫是关键第78页
   5. 合理应用疏风药第78-79页
  (二) 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第79-83页
   急性荨麻疹第79-80页
    1. 风热相搏证第79页
    2. 风寒外束证第79-80页
    3. 肠胃湿热证第80页
   慢性荨麻疹第80-83页
    1. 气虚卫外不固证第80-81页
    2. 血虚肌肤失养证第81页
    3. 血瘀经络阻滞证第81页
    4. 寒湿中阻证第81-82页
    5. 阳虚失煦证第82-83页
结语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2页
附录 方剂索引第9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问题认识的历史考察(1921—1927)
下一篇:中国西部大陆岩石圈挠曲应力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