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8页 |
一、 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历史发展及范围界定 | 第8-12页 |
(一) 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 第8-9页 |
(二) 证券投资基金的历史发展 | 第9-11页 |
(三)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四) 有关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范围的界定 | 第12页 |
二、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机制的缺陷及完善 | 第12-30页 |
(一) 从法律机制角度,看证券投资基金的信托法律基础 | 第12-15页 |
(二)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优势 | 第15-20页 |
1 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优势:降低交易费用 | 第16-17页 |
2 基金经营中的代理人风险 | 第17-18页 |
3 证券投资基金控制代理人风险的制度安排 | 第18-20页 |
(三)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机制的缺陷 | 第20-30页 |
1 证券投资基金信托法律关系模式比较 | 第20-23页 |
(1) 德国基金契约结构模式--分离式 | 第20-21页 |
(2) 日韩基金契约结构模式--非分离式 | 第21-22页 |
(3) 美国基金信托化运营的公司型模式 | 第22-23页 |
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机制的缺陷 | 第23-25页 |
(1) 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性质认定不清 | 第23页 |
(2) 基金契约结构缺陷 | 第23-24页 |
(3) 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职责划分不清 | 第24页 |
(4) 基金管理公司运作非公司化倾向严重 | 第24-25页 |
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律机制完善之设想 | 第25-30页 |
(1) 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信托法律性质 | 第25页 |
(2) 确认投资者的当事人法律地位 | 第25-26页 |
(3) 按份划分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权利义务 | 第26-28页 |
(4) 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基金公司内部治理 | 第28-30页 |
(5) 建立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险制度 | 第30页 |
三、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的比较研究 | 第30-40页 |
(一) 国外典型的证券投资基金监管体例比较 | 第30-33页 |
1 美国模式:国家集中统一监管 | 第32页 |
2 英国模式:基金行业自律监管 | 第32-33页 |
3 德国模式:混合监管 | 第33页 |
(二)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监管的体例设置 | 第33-40页 |
1 制定基金专门法律或单行法规 | 第34-38页 |
(1) 证券投资基金适用的法律 | 第34页 |
(2) 证券投资基金法律监管的具体措施 | 第34-38页 |
2 建立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 | 第38-40页 |
3 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 第40页 |
四、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方向构想 | 第40-49页 |
(一) 证券投资基金应成为积极股东 | 第40-43页 |
(二) 国有资产改革的新路径 | 第43-46页 |
(三) 成立中外合作基金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页 |